2月6日,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溘然长逝,享年99岁。这位“深潜”一生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用一生心血铸就大国重器,以默默奉献诠释忠诚担当。他的奋斗历程不仅见证了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辉煌征程,更是一座精神灯塔,激励新时代青年勇毅前行。作为肩负振兴重任的选调生,更应从黄旭华院士的事迹中汲取力量,坚定理想信念、践行为民初心、锤炼实干本领,以青春之笔书写基层奋斗答卷。
锻造忠诚信念,铸牢理想信念之基。黄旭华院士青年时便立志“造船报国”,面对技术封锁,他毅然选择隐姓埋名,三十年未能与家人相见,甘愿以一生坚守换取国家安全。选调生作为肩负基层振兴使命的青年干部,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把忠诚融入血脉,把信仰镌刻在行动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忠诚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坚定选择。面对基层复杂多变的环境,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初心,始终做到对党忠诚、矢志不渝,在风雨洗礼中磨砺意志,在时代浪潮里坚定方向。
厚植为民情怀,践行群众路线之道。黄旭华院士不仅专注科研,更关心社会民生,他将个人奖金用于人才培养,始终心系国家发展,以“无我”精神投身社会事业。选调生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更应厚植为民情怀,把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应坚持“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呼声,把“小事”当成“大事”干,把“难事”当成“家事”办,真正做到“身入”更“心至”,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温暖百姓心田。
磨砺实干作风,淬炼攻坚克难之能。黄旭华院士带领团队从无到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用算盘计算数据、用土办法攻克尖端技术,终于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用行动诠释了“实干兴邦”的真谛。这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同样是新时代选调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面对改革发展的深水区,选调生要锤炼迎难而上的拼劲、敢为人先的闯劲,敢于在乡村全面振兴、基层治理等领域探索新模式、新路径,真正做到“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攻坚克难中练就“宽肩膀”“铁肩膀”。
(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由桥村选调生 马星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