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做到“三个坚持”

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决定了档案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具有可靠性和历史回溯性,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是挖掘档案独特价值的重要体现,更是发挥档案思政育人功能的内在要求。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统一。高校要充分利用档案资源,充实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创新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体现党的意志就是体现人民的意志,宣传党的主张就是宣传人民的主张,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过程。

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坚持党性教育的重要体现。党性,是一个政党的政治本性和特性,是其阶级性的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档案承担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重要职责,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档案真实地记录了党的发展脉络,忠实反映了党的奋进历程,深刻蕴藏着党的初心使命,既是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牢牢把握“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属性的必然之举。档案所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和历史价值,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更是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教材。

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坚持人民性的必然需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政治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档案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档案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承载了人民的历史记忆,反映了人民的奋斗过程和伟大实践。通过深入挖掘档案的价值,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助于大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从而增强对党的信任和认同。档案融入思政课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底色,是通过思政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体现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原则的必然要求。党性与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无论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还是《“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都体现了“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档案工作最突出的特性是政治性,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将其思想内核与实体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把准政治方向,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

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档案作为历史文化的真实见证与实物承载,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通过对档案的深入挖掘与细致解读,一方面可以继承其价值内核,传承革命前辈的智慧与经验,另一方面可以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指导新的实践。在高校思政课堂上,档案的运用不仅能够唤起大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与尊重,更能启迪思维、激发创新火花,达到教育引导和价值塑造的目的。

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档案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记载了先辈们的智慧和经验,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从而达到“不忘本来”的教育目的。

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推进新时代文化创新。一方面,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体现了教学内容上的创新,丰富的档案故事题材根植于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体现在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积累与运用中。另一方面,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体现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通过将档案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实现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原则的必然要求。通过创新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将档案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社会实践相结合,使档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发挥其思政育人功能,达到“开辟未来”的效果。这种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不仅是维护好、利用好档案的必然要求,更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更具生命力的重要途径。

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档案记录着各项活动开展的痕迹和过程,是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是最能让人信服的有力凭据。基于高校思政课学术性、专业性的特征,结合档案本身严谨性、真实性的特质,将档案融入思政课正是体现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的教学范式。

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保证教学科学的重要基础。档案作为一手资料,真实记录了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和党的发展历程。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教师教学提供丰富且真实的素材,增强课程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与此同时,对档案的合理运用能够避免教学内容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科学、全面、客观的历史知识,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档案作为真实的历史记录和文献资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有动力积极探索和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同时,引入档案中的具体案例和细节描述有助于大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此外,通过对档案的分析和讨论还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生动性,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成效的最大化,提高教学质量。

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体现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统一原则的必然要求。科学性要求教学内容必须基于真实、准确的资料,而档案正是这种资料的典型代表,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展示历史条款文献、相关影像图片等真实反映历史情景的档案作为辅助授课资料。通过引入档案作为教学载体,思政课教师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实效性要求教学能够产生实际效果,即大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将其应用于实践。档案中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具体案例,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而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档案的引入不仅保证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性,也极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档案馆馆长】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