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权力中心20多年后,因溘然病逝,他的名字再次进入公众的舆论场。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人会健忘,而树木不会。河北省邯郸市中华大街上1600棵法桐清楚地记得,在1999年对这条纵贯邯郸城区10公里的轴心道路进行拓宽改造时,曾有人主张把它们全部刨掉,但是他断然否决,这才保住了这条承载着邯郸古城变迁史和邯郸人乡愁的“全国最好的法桐大道”。
人们不会忘记,邯郸外环路贯通、城市主干道拓宽延伸、引岳济邯引水工程、垃圾填埋场、四大城市广场、电网改造、龙湖公园规划、邯郸机场搁置10年之后的重启等一批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都是在他主政邯郸期间实施和决策的,从这个时期拉开了邯郸特大城市的框架。
留白,于绘画是一种艺术手法,留给人们的是想象空间;于施政,则是一种眼光、境界和定力,留给人们的是生存空间。
有一件事常为业内人士津津乐道。作为邯郸新地标的邯郸市文化艺术中心,曾经是一块处于黄金区位的250亩空地,当时周围楼盘业已崛起,各路开发商趋之若鹜,是他最终拍板不得商用,作为市民公共用地。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他的施政风格正如他为人的恒常,只要不违背上头的大政方针,切合邯郸实际,认准了的就要坚持下去,绝不朝令夕改。任市委书记五年,实施了五年“四个攻坚战”(国有企业扭亏脱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项目建设、城市建设与管理),其间虽屡有形势变化,但初心不易,政令不变。
那些年邯郸干部的任期大都比较短,能毕其一功于满届,不屈不挠,持续发力的,他可能是邯郸历史上的唯一,难能而可贵。
《资治通鉴》有句名言:“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由此可见,以上所述只是他的一些显绩,是他的重要贡献,但不是他的重大贡献。
他对邯郸的重大贡献,在于用人。
一位市委机关的资深干部这样说:“那样一个时期,在选人任人上,开放意识与江湖性情已混为一谈,董强不是这种人,所以时有困顿;但正因为他不是江湖性情,洁身自好,才使邯郸官场没有像某些地方那样完全江湖化而终至大面积塌方,这其中董强的个人影响力不可低估!”
是的,他从任组织部部长到主管组织的市委副书记,以至到市委书记,主管、主导邯郸干部任用长达13年。十三年时间,足以决定全市县级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结构和政治生态,足以影响到两三代干部的价值取向和整体面貌。
对此,他有着极其清醒的自觉。他说:“干部任用是旗帜,用一个脚踏实地干事的人,就会带出一批脚踏实地的干部;用一个投机钻营混官的人,就会带出一批投机钻营者。”为此,他把党的“公道正派、任人唯贤”原则,视为自己的职业圭臬,鲜明地提出了“凭党性、重实绩、尊民意、严程序”的选用干部导向。
提出这个导向不难,难的是践行;某个时期内践行不难,难的是始终恪守。他从县委书记到市委书记,17个春秋,在用人原则上,任凭风吹浪打,心志如铁,岿然不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于一个大学毕业就到邯郸工作了几十年、等同于本土的干部来说,突破人情的困扰,始终坚持“按原则办事”,非常人所能为。亲属、友人、同事、故旧的万千诉求,尤其老领导、老上级的各种“招呼”,都在考验着他的原则和意志,需要他在百般纠结中做出抉择。
一位接近领导机关核心的长者对我说:“我感觉董强书记一直是在负重而行,尤其是在他当书记的后期,经常要忍受着亲近的人对他的不理解,甚至埋怨。我想他是理解这些人的不满的,而这些人是否理解他呢?而这恰恰又是最令人难受的,他这个一把手当得很受罪。我一直有这一感觉,但不知对不对?”
我想,殡仪馆吊唁的情形,不仅回答了这位长者的问题,也印证了老书记为人、为官、用人的风范。
正月初的紫山脚下,寒风刺骨,天凝地闭,奔波几十、几百里甚至赶飞机以及人在外地委托亲友前来吊唁的人,连续几天络绎不绝,停车场为之拥堵。
一个上无显赫家世、下无权势后裔的80岁老者,去世后拥有成百上千人凭吊,特别是一些非亲非故的人的泣不成声,比什么都能说明问题。
我注意到,一些我所知道的在职时对他有些意见的人,也都先后赶来送上花篮,表情凝重,深度鞠躬……
逝者已去,留给生者无边的追忆、怀念和思考。
他22岁毕业于天津师范学院外语系,同年作为知青分配到曲周县粮食局面粉厂工作,虽是干部身份,干的却是工人岗位,负责机床的操作和维修。30岁进入县委机关,40岁任曲周县委书记,51岁任邯郸市委书记,57岁转任邯郸市人大常委会主任,65岁退休。
这是一串熠熠生辉、不可复制的历史印记和人生轨迹。
他是如何实现人生逆袭的?
首先是时势造英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针对干部队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1980年中央提出了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这一“天时”,成就了一大批高学历年轻干部的辉煌前程。
问题是,在邯郸,这批年轻干部有成百上千,我常想为什么独独是他从这批精英里脱颖而出呢?直到办完他的丧事,我才略有所悟。
出身和家庭铸就了他的政治底色。他的父母都是一线工人,自幼教给他的是爱党爱国、组织至上,他从小学到大学接受的是正规的社会主义教育,从而形成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他判断一切事物的基准。他认为,符合的就是对的,违背的就是错的。这是他灵魂深处的认知,不可撼动。当党性与人情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党性,即使得罪亲朋好友,哪怕是上级领导,也在所不惜。而这种矛盾所带来的内心痛苦和煎熬,只有他自己知道。
成长经历使他懂得怎样才是实现人生目标的正途。他原籍沧州泊头,大学毕业到曲周县,举目无亲,从面粉厂到县委办公室、组织部,靠勤学苦干赢得了同事和领导的信任、帮助和提携,从而顺应干部新老交替和改革大潮走上了事业坦途。
亲身经历给他三大教益:一是个人进步是靠干出来的,靠巴结逢迎、请客送礼是不光彩甚至可耻的行为。这种好恶观影响了他之后用人的全过程。二是干部只能接受组织挑选,而不能伸手去争去要,对德才不配而伸手要官的人,他从内心里极其排斥。时任市委书记即将届满,当听到外界对他本人进退去留的议论时,他丝毫没有人们想象的那种尴尬,而是一种十分轻松而淡然的微笑。我能读懂他的微笑:无欲无求,无愧无悔,组织行为,何怨之有?三是青年是党的事业的未来,培养年轻干部是职责所在。
2000年,他提议从全市公开选拔了34名35岁以下德才兼备、高学历的干部充实县级干部队伍,至目前已有19名干部走上正县级领导岗位、11名干部进入厅级领导岗位。这些来自基层、无任何背景的干部,每当提起,感念有加。
正统观念和党性锤炼赋予他几近完美的个人形象。他常以古代先贤、君子品位和纯粹共产党人的标准要求和约束自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克己奉公、清正廉明,言行谨慎、不苟言笑。日常生活里,他无任何不良嗜好,除公务需要极少喝酒,不进娱乐场所。几十年两点一线,家和单位。所有的爱好只是读书看报、听音乐。
他走了,留下一面镜子。
太行不老,滏水长流。
董书记,邯郸人永远记得您的好,祝愿您安享宁静、再无烦恼!
2025年2月11日
(白清长)
【文章据“今日头条”,转发时有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