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邹翔本报评论员
刘艳辉南方日报评论员
邹翔:大年初二,广东中山市崖口村的海鲜一条街,挤满来自香港、澳门、东莞等地的游客。沿街的特色水蟹粥店几乎家家客满,一名店主展示的预订单记得满满当当。深中通道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客流,让这条街绽放出新活力。一条路带旺一碗粥、盘活一条街,成为超级工程给普通人生活带来具体可感变化的缩影。
刘艳辉:没错,这条“黄金通道”名副其实。春节假期,深中通道日均车流量突破10万车次。2024年深中通道开通后半年时间内,中山接待旅游人数比此前半年增长近90%。这个超级工程,不仅重塑了珠江口的交通格局,也改变了大湾区的生活版图,为大湾区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社交媒体上,有人把深中通道称作“当代鹊桥”,殷先生和另一半上班地分别在珠海和深圳,他们在通车以前是“周末情侣”。如今,他们搬到了中山,住在深中通道跨市公交途经站点附近。殷先生每天早上开车去珠海高新区上班,他对象则坐跨市公交去深圳南山区的公司,“尽管早上7点就要起床,但晚上我们能坐在一块儿吃宵夜了”。
大桥飞架,缩短的是时空距离,连接的是烟火人间,牵起的是情感纽带。
邹翔:一桥连接两岸,建设好更要运营好、管理好。在提升通行体验等方面,深中通道有哪些创新举措值得借鉴?
刘艳辉:深中通道是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超大型交通工程。为实现安全、畅通、舒适、智慧运行,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在“智”上下功夫,实现交通运营管理和突发事件的数字化管控。同时在“联”上做文章。比如2024年国庆假期,面对车流持续高位运行,管理中心与深中两地建立起多方联勤联动机制,路政、交警、消防、急救单位进驻一线,通过路网调度中心进行中枢调度,实现“三岛联动”,最大限度保障桥、隧车流顺畅。
可见,超级工程带来如此便利,表面上是大湾区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深层次则是规则机制对接的“软联通”。
邹翔:滚滚车流带动消费,也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活力。既为文旅产业发展“搭桥”,也为珠江东西两岸产业协作、产业链整合和优化“铺路”,深中通道的含金量日益显现。
刘艳辉:一路畅通,多方共赢。
对深圳而言,通道连接的是产业布局新空间。牵手土地资源丰富、制造业基础扎实的珠江西岸,能让其创新禀赋、资本和资源整合能力等更便捷地落地生长。
对中山等珠江西岸城市来说,通道拓展的是产业升级新可能。随着深中经济合作区建设的推进,以“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创新+中山转化”“深圳链主+中山配套”为特征的合作模式日益成熟定型。珠江两岸携手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必将激发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
邹翔:真融合,就要避免表面化、形式化。怎样持续拓展融合发展的深度,又防止同质化“内卷式”竞争?
刘艳辉: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区域融合,如何避免“内卷式”竞争都是必须答好的现实课题。在一个都市圈内部,各个城市需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紧扣自身定位,结合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科学合理制定政策和目标。特别是要统筹好培育本地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的关系,不能盯着“高大上”一哄而上,而要实现抢位发展、错位发展。
就拿江门来说,在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两大超级工程加持下,“中国第一侨乡”迎来连接东岸、连接大湾区核心城市的绝佳机遇。持之以恒向“新”攀“高”,这里有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中微子探测项目;立足优势、深耕优长,这里又是名副其实的“湾区粮仓”,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手里吃饭的家伙”握得稳稳当当。
在顶层设计层面突出“一张图”规划和“一盘棋”建设,在具体落实层面守好边界、加强引导,整治“内卷式”竞争就有了抓手。
邹翔:今年2月18日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6周年。从“硬联通”“软联通”走向“心联通”,建设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特质的国际一流湾区,事关人们衣食住行的“小而美”,折射出发展日新月异的“大手笔”。
刘艳辉:目前,超20万名港澳居民在粤工作发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超过34万人次,民生领域的融合更加紧密。深圳湾、拱北口岸试点启用“免出示证件”边检通道,“刷脸”通关只需10秒。大湾区最长城际铁路开启公交化运营模式,实现了随到随走,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湾区大号地铁”。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正借助融合之力加速由蓝图变为现实。
既各展其长兴活力,又协同融合聚合力,这样的湾区,这样的中国,动能奔涌,潜力无限。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