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让减负松绑与治理增能“双向奔赴”

幻灯片-人民论坛网评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更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推进基层减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基层治理中的形式主义等顽瘴痼疾具有反复性,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在精准施策、数字赋能、机制保障上持续发力,真正为基层干部松绑解压,将减负成效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

破形式主义之弊,立精准减负之基。形式主义最典型的表现在哪里?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什么?破解基层负担过重问题,回答好这些问题是关键。实践中,有些地区设立“减负提案直通车”,广泛向党员干部收集基层负担问题,把一手信息摸上来;有些地区创设“党员观测员”制度,依托党员先锋岗建立动态监测网络,及时识别冗余流程,提升工作成效。这就启示我们,精准减负必须坚持“一线工作法”,从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中找方向、找答案。各级党组织要聚焦基层减负,深入基层“解剖麻雀”,精准把握好基层减负的难点、痛点、堵点。同时也要看到,基层负担背后有着复杂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绝不能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深挖问题根源,找准基层负担的“病灶”,对症下药,实现标本兼治,真正做到问题出在哪里,整治就跟进到哪里,成效就提升在哪里。

减数字冗余之负,增智慧治理之效。近年来,各地通过数字赋能优化服务流程,从“进一门”到“最多跑一次”,从“不见面”到“一网通办”,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基层干部也有了更多精力抓落实。然而,技术手段的拓展在提升治理能力的同时也会带来形式主义的变种。面对数字化改革的“双刃剑”效应,各级党组织必须牢牢把握数字赋能的主动权。要设置数字化工具准入机制,严格审核政务应用程序建设的必要性,警惕可能出现的“云督查”“虚拟考核”等变异形态,减轻基层干部数字负担。要认真培养基层“数字尖兵”,开展数据分析、平台操作等专项培训,帮助基层干部从“被动应付”转为“主动驾驭”,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高数字治理的效率与水平。

解权责失衡之困,提长效善治之能。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困局,需要上下齐心、协同作战。只有科学统筹各方面力量,打好组合拳,才能在制度创新中激活治理内生动力。各级党组织要持续优化完善基层权责清单,明确基层工作目标任务,给基层职责权限“划界”,让基层干部能够精准履职。要完善推广“基层点单、部门响应”的协作机制,让责权利在一线统一,提升居民安全感、幸福感。同时,着眼长效,建立减负增效激励机制,将激励资源向减负实效突出的干部倾斜,形成“抓减负—促成长”的良性循环,真正让基层干部有干劲、有奔头、有获得感,释放治理活力。

基层减负既是作风建设的攻坚战,更是治理能力的提升战。以“钉钉子精神”持续发力,让减负成果可感可知,定能不断为基层干部松绑赋能,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向新台阶。(作者:孙佳)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