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破除形式主义顽疾,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也是一次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实践。减负的本质不止于卸下有形之负,更在于激活无形之力,让基层干部从“表格战场”回归民生现场,从文山会海走向实干前线。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靶向发力破形式主义之弊。形式主义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源在于责任传导“错位”与考核评价“失真”。有的地方将“留痕”等同于“落实”,将“痕迹”视作“成绩”,导致基层陷入为考核而考核、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怪圈。这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仅消解了政策善意,更透支了群众信任。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旨在推动目标回归本源,强化源头治理,构建上下贯通的责任共同体。只有把“指挥棒”对准群众需求,基层治理才能对焦民生、聚力突破,让基层干部真正减轻工作量、避免无用功、多做实在事,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坚持实事求是,凝心聚力笃行立实干担当之志。基层减负不是一减了之,关键在于厘清权责边界,理顺职责关系。要通过科学确权、精准赋能,推动广大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让基层接得住、干得好。重塑基层干部的价值坐标,把干事创业的基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让敢啃硬骨头的干部放下包袱,让善打攻坚战的队伍轻装上阵,以实绩论英雄。基层干部要坚定不移地将工作的落脚点根植于办实事、求实效的务实行动之中,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上下一心、协同奋进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实干担当的强劲动能,推动基层治理不断迈上新台阶。

强化制度保障,标本兼治施策筑长效治理之基。减负既需要基层干部的自我约束,也离不开外部的监督与推动。整治形式主义不能止于运动式治理,必须构建“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的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健全有利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考核评价体系,明确权责清单,规范考核要求。同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让干部减负不仅要减轻他们肩上的负担,更要消除他们内心的顾虑。通过制度创新疏通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让基层干部从畏手畏脚转向敢闯敢试,变层层加码为层层搭桥,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和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只有以刮骨疗毒的决心祛除形式主义积弊,用赋能增效的智慧重构基层治理生态,才能让基层治理在实干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仙岩街道办事处  李雯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