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成为时代强音的当下,广东红色文化如何跨越国界,走向世界舞台,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广东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从革命遗址、领导人旧居,到红色书籍、歌曲,再到各类历史剧、舞台剧,涵盖广泛,其国际传播对提升广东对外形象、增强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研究揭秘:借助专业工具深挖传播实情
为了深入探究广东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现状,我们借助了目前全球最大的英文版新闻语料库之一的Now,开启了一场探寻之旅。通过在Now语料库中检索广东红色文化关键词,我们全面收集了相关英语网络新闻文本,不仅掌握了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还了解了文本发布的媒体及其所属国家等关键信息。随后,利用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进行深入剖析,我们构建了包含红色人物、红色景点、红色精神、红色文艺四个子库的广东红色文化语料库,全方位分析其国际传播的频次、地域、历时等特征规律,以及文本呈现的具体内容。
研究发现:亮点与短板并存
从关键词词频来看,广东红色人物在国际网络新闻传播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焦点。孙中山以224次的高频次遥遥领先,成为国际传播的焦点。他作为伟大的民族英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诸多报道围绕他“国父”的身份以及“建立共和国”的伟大功绩展开,让世界铭记他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林则徐同样备受瞩目,132次的出现频次彰显其国际影响力,外媒频繁提及他“烧毁鸦片”的壮举,将他誉为“民族英雄”,其英勇抗争外敌、捍卫民族尊严的形象深入人心。
红色景点方面,南粤古栈道、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旧址等稍显热度。南粤古栈道凭借独特的历史韵味与建筑风貌,以及纽约时代广场宣传视频的助力,成功吸引了外媒目光。相关报道侧重于介绍其古老的历史背景、沿途的人文景观以及在古代交通、军事防御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作为中国近代军事人才的摇篮,培养出大批影响中国革命走向的将领,外媒报道多聚焦于其辉煌的建校历史、严格的军事教育体系以及为中国革命输送的骨干力量。但总体而言,相较于国内知名度,这些红色景点的国际传播范围仍有较大拓展空间,诸多蕴含深厚历史底蕴的红色景点还未被世界熟知。
红色文艺中,《黄河大合唱》和《碧血黄花》等作品有一定的国际传播量。《黄河大合唱》凭借其激昂澎湃的旋律和深厚抗日情怀,跨越国界,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的坚韧与抗争精神。外媒报道常围绕其创作背景、反映的艰苦卓绝的抗战场景展开,强调它在中国抗日战争文化宣传中的标志性地位。《碧血黄花》则紧密关联广州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通过艺术化的呈现,向国际受众展现了中国革命先烈为理想信念舍生忘死的壮烈画面,引发一定关注。然而,从整体红色文艺范畴审视,大量优秀作品仍“养在深闺人未识”,有待进一步推向国际舞台。
直面问题:三大困境待解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广东吸引着全球目光,但红色文化对外传播却面临“成长的烦恼”,具体困境如下:
语言翻译困境。专业翻译人才的稀缺成为制约广东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一大瓶颈。在将广东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料转化为外语版本时,由于缺乏足够数量且具备深厚语言功底、熟悉红色文化内涵的专业翻译人才,导致译文质量参差不齐。许多翻译作品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转换,未能精准传达原文所蕴含的深刻思想与文化精髓,甚至出现与原文思想文化有偏差的情况。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往往没有充分顾及中外价值观念的差异,使得国外受众在接触这些译文时,难以真正理解广东红色文化的核心要义,造成文化隔阂,阻碍了传播效果的达成。
传播效果困境。当前广东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在效果方面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传播策略过于侧重本土化,忽视了中外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异。在内容呈现与传播方式选择上,没有充分考虑国外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文化背景、审美习惯和兴趣偏好,使得传播内容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其二,传播形式较为陈旧、单一,缺乏创新性与互动性。大多依赖传统的宣传渠道,如静态文字报道、常规展览等,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体形式,无法吸引国外受众主动参与、深度互动,导致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文化价值内涵挖掘困境。在广东红色文化的开发与传播过程中,存在着重物质形态开发、轻精神内涵探究的问题。过于关注革命遗址、历史文物等物质层面的展示与利用,而对于背后所承载的红色精神、价值理念等深层次内涵挖掘不够深入、系统。这种浅表性的挖掘使得广东红色文化难以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品牌,在国际文化产业竞争中缺乏独特魅力与核心竞争力,进而难以融入国际文化产业体系,限制了其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与长远发展。
政府层面:强化引领,搭建多元平台
政府作为推动广东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关键主导力量,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一方面,要强化组织领导与政策扶持。通过设立专项红色文化发展基金,为相关项目、研究及人才培养提供充足资金保障;出台具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红色文化产业,激发市场活力。另一方面,要统筹规划红色文化产业布局,依据广东各地红色文化资源特色,打造差异化、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如在梅州等地以红色旅游为核心,串联周边红色景点,形成综合文旅产业带。
搭建数字融合渠道方面,政府牵头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一站式广东红色文化数字平台,涵盖线上虚拟博物馆,利用3D建模、全景漫游技术,让全球用户足不出户即可沉浸式参观广东各地红色遗迹。建设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汇聚海量文献、影像资料,方便学术研究与大众科普。在国际交流平台搭建上,积极举办高规格的“广东红色文化国际论坛”,邀请全球专家学者、文化从业者共商发展大计;组织“广东红色文化海外行”系列活动,走进欧美、东南亚等重点地区,通过展览、演出、研讨会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广东红色文化魅力。此外,还应加强与国际主流媒体合作,设立“广东红色文化传播专栏”,定期推送优质内容,提升曝光度。在培养宣传人才方面,联合专业院校、传媒机构,开设红色文化国际传播人才特训班,课程涵盖跨文化交际、国际新闻采编、新媒体运营等实用技能,为传播事业输送复合型人才。
产品层面:创意驱动,打造精品载体
红色文化产品作为连接广东与世界的“方舟”,要以创意为核心驱动力,实现破局发展。在产品创新开发上,深入挖掘广东红色文化元素,将其巧妙融入现代文创产品。例如,以广东红色历史事件为蓝本,开发互动式解谜桌游,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设计具有时尚感的红色主题服饰、饰品,吸引年轻消费者群体。在打造品牌载体方面,整合分散的红色文化品牌资源,通过品牌认证、商标注册等手段,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东红色文化品牌,如“南粤红韵”系列品牌,涵盖文旅、文创、演艺等多个领域。同时,构建信息化推广平台,利用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数字化渠道,精准推送红色文化产品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国外受众消费偏好,定制个性化营销方案,实现产品与市场的高效对接。
同时,创新发展路径全面开启。理念更新,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深挖红色文化元素,兼顾物质与非物质形态开发;方式创新,融合短视频、直播等搭建融媒体平台,运用VR/AR等技术提升体验;视角转换,从西方受众易于接受的角度出发,用音乐、影视剧等方式讲好故事,实现双向共情。相信在各方努力下,广东红色文化将在国际传播中大放异彩,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
(作者:郭熙,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陈泓浩,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4GYB166)成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