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俗话说得好,碑不自立,名由人传。苏轼为百姓修堤,那堤便成了苏堤;林则徐兴修水利,那渠便成了林公渠;左宗棠植柳西北,那柳便成了左公柳;焦裕禄把自己变成了泡桐,为群众遮风挡雨,那泡桐便成了“焦桐”……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领导干部只要真正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们的“政声”就一定无惧岁月流逝,在群众的口口相传中熠熠生辉,成为永恒的丰碑。

“政声”要靠正确的政绩观驱动。领导干部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为政之道,要始终把老百姓满不满意、认不认可、答不答应作为标尺,切实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以勤政为始,以造福人民为本,在蹲田埂、坐板凳、聊家常中了解群众急难愁盼,始终把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自己的“心头大事”,持续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要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办实事、办好事,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闯关夺隘、攻城拔寨,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打基础、利长远,以“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的定力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留下群众认可、人民满意的“政声”。

“政声”要靠精准的考察识别牵引。一方面,要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在为基层减负的前提下,不断优化考核指标体系,突出长期效应指标,设置过程性指标,突出群众的满意度、认可度,横向对比看推动、纵向对比看进展、民心对比看向背,实现干得好的考得好、考得好的用得好,营造考核向哪里聚焦、干部就向哪里发力、政绩就在哪里体现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要着眼干部成长全周期,完善全过程、立体化知事识人体系,既带“显微镜”,更带“望远镜”,对干部进行前后贯通式跟踪了解;重平时而不是重“评”时,更多走进干群听“真声音”、深入一线看“活情况”,善于从关键时刻辨“德”,从重大任务识“能”,从一贯表现看“勤”,从工作成效考“绩”,从作风表现察“廉”,精准绘就干部的政绩和政声“画像”,让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脱颖而出,让“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干部无处遁形、失去“市场”,在真实准确、客观公正评价干部政绩中,引导干部真正树立起人民至上、为民造福的正确政绩观。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