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经济学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深入研究文化与经济的内在关系、建构中国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新时代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责任。进一步研究人文经济学,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为我所用;要聚焦于人,聚焦于人类文明新形态,凝聚深化研究的共识与合力;要着眼于现实,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要坚持系统性、集成性和创新性,推动人文经济学的系统重构,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人文经济学知识体系;要保持耐心、保持恒心,打造人文经济学研究的学术共同体,推进原创性理论创新;要保持研究热度,持之以恒地、长期主义地积累。
【关键词】人文经济学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两创” 价值指向 实践逻辑
【中图分类号】G124/F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3.001
【作者简介】方江山,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法学(政治学)博士。先后在光明日报社、中央政策研究室以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区委宣传部、安徽省宣城市委工作。学术论文代表作有《〈论语〉“天”的观念之文化意义》《试论亚里士多德划分政体类型的第三个标准》《现代化的伦理价值》《新制度学派意识形态理论述评——兼论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正确处理城乡关系 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试论优秀思维品质的内在特点和优秀思维能力的实质性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好六个关系》《牢牢把握“三个坚持”指导方针 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博士学位论文《非制度政治参与》先后以中英文出版。
同新质生产力一样,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实践发展和未来趋势提出的具有鲜明方向性、实践性、原创性的重大命题,可以说,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标识性概念。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刚才,大家从许多重要角度来理解和把握,都谈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的人文经济学代表未来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方向,这给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探索和创新空间。
刚才,大家都谈到了热度问题、聚焦问题,包括学理上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我听了以后觉得,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个重大命题之后,这个命题怎么破解?怎样最终实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个目标?这还有很长的过程。我们现在一下子拿出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还不太可能,确实要做一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刚才有老师讲,跑了11个国家、11所大学,我认为这个很重要。因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并不是封闭的,它最终还是要在世界舞台上呈现。当前,我们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像美国,他们学者的思想、理论和学说只要一出来,世界上其他国家很多学者都愿意去跟随、去学、去模仿。我们现在也到了这个阶段,比如新质生产力一提出,就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和研究。我们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文经济学这个命题,首先自己不能束缚手脚。
其实,我特别赞同老师们所讲的,还是要到发达国家多交流多观察。然后,从他们已有的概念里找出区别。听了各位老师的精彩、专业发言,很受启发,深受教益。作为学习者和召开这个座谈会的倡议者,借此机会,我作一个即席发言,谈谈我对于人文经济学研究的六点体会。因为是即席发言,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请各位老师多多包涵。
第一点体会,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研究人文经济学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讨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提出一些方向性的新的论断、观点和思想理论。但是,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变成中国的、把中国的变成世界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因为当今世界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大不相同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对这个命题都已经思考得很深了,视野也很开阔了,但我仍然觉得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的原因。
所以,我的第一个体会就是坚持“两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做好文化工作、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方法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到的“三个坚持”,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尤其要坚持“两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创”,起初主要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从国际视野来看,坚持“两创”,就是要把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都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生产进行创造性活动。在我看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主要的是理解、落实好“三个坚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坚持”,就是坚持“两创”。
人文经济学里的“人文”包括哪些内容?我认为,这要立足“两个结合”来理解和把握,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智慧结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经济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以人文精神关切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又强调经济发展最终要落脚到人的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来。因而,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人文经济学”。人文经济学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为发展人文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底蕴。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有许多是在政治与经济实践高度结合后发展起来的。比如民本经济思想就是如此。数千年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民本思想代代相传,都体现了中国古代重民生的民本观念。这些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价值理念,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契合、相融通,成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渊源。
人文经济学根植于人文经济实践,是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双向互动的一门学问。人文经济学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文化主体性特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规律性认识和文化实践基础,也为确立人文经济学研究的立场、内容和方法提供了科学指引。人文经济学探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深度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的途径;人文经济学思考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让人文精神成为调节经济发展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铺垫文化底蕴;数字时代,人文经济学探索如何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新技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文化新动能。因此,从本质上讲,人文经济学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探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了这些内涵,我们在新时代发展人文经济学,就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人文经济学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关键环节。人文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繁荣、生态与发展的和谐统一。当前,一些人文经济学发展较好的城市,像杭州、苏州等地,都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共兴、文化与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融合共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方面,有着生动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我们要不断推动古今中西知识对话,对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中成型的、有借鉴意义的内容进行积极的“两创”,加深不同领域、学科、流派、范式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碰撞融合,以更宽广的视角、开放的胸襟、坦诚的对话、平等的交流,推动中国人文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和发展。
总而言之,在深入开展人文经济学研究上,我们应当做好“两创”这门功课,将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拿来为我所用,发展新时代的人文经济学。
第二点体会,研究要更为聚焦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发展经济学源自西方。然而,现在我们知道,最早研究发展经济学的是中国学者张培刚先生。但由于张培刚先生是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他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可见在学术研究中,学术影响和地位与国家整体实力还是紧密相关的。今天我们才知道张培刚先生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对于后来发展经济学的作用和影响。这也是因为发展经济学慢慢发展起来以后,我们再往前回溯才发现的。
为什么在西方一推出发展经济学理论后,我们都以为是西方的?众所周知,经济学研究的面是很广的。一方面是因为西方的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因而西方学者的研究更容易引起重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西方经济学研究者提出过不少引人注目的新概念、新论断、新方法和新框架。你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很多都是这种情况。也许这样的新概念、新论断、新方法和新框架并不完美,但是它比较聚焦,集中解决人们所关心的某一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它自圆其说,让人觉得言之有理。
所以,我觉得,对于人文经济学研究怎么聚焦,现在已经有了一定条件。在座的老师的研究有哲学领域的,有经济学领域的,有历史学领域的,还有伦理学等各个领域的。这就可以聚焦于各自的学科视角,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来阐释人文经济学。从整体来看,我们从多学科来聚焦,使不同学科研究共同推进,就可以深化研究,这具有重要价值。
一是聚焦于“人”。我自己的体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文化经济”的概念,现在又提出了人文经济学,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因为过去讲文化经济,如果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应该主要是注重政策方面。一旦上升到人文经济学就不一样了,它关注的更主要是人,人是最本质的。讲文化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就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文经济学更是这样。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从学术概念讲,人文经济学更突出“人文”二字,是建立在人文基础上的经济学。大家很清楚,“人文”的核心、精髓就是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要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谈经济学,“人”是人文和经济学的结合点,要把人的创造活力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根本支点,经济发展要依靠“人”,同时也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要为了人,把是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人文经济学的根本尺度,经济发展要坚持人民至上。这就是我对人文经济学的理解。所以,我觉得,我们从各种不同的学科来聚焦“人文”,这个还是很重要的。
人文经济学的价值指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着力点,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支撑点,处处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字。”与之类似,人文经济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经济,是人文与经济在总体上相互交融、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一种良性发展方式,以及人文与经济双向贯通融合发展的机制和状态。我们在推进人文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时,也应牢记“人”这一本质,更多聚焦“人”在人文经济学中的角色。这样做,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遵循,把人文经济学的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高品质生活,在人口高质量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提高文明程度。
二是聚焦于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也是人文和经济学的一个结合点。不可否认,文化诸多元素、因素在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体验中确有先进与落后、善与恶之分,取文化之善、祛文化之恶,便会把文化提升到文明的高度与境界。在当今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少国外经济学家也呼吁经济学向人文回归。比如,美国经济学家迪尔德丽·南森·麦克洛斯基曾指出:“若想更好地发展经济学,我们需要构建人文经济学。与现有的经济学相比,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性更开阔且更有力度,其实证性也更宽广且更严谨。”
但是,只要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前提,西方经济学就跳不出“资本”的窠臼,就发展不出真正的人文经济学。我们的人文经济学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植根于新时代的中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新时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旨归,是指向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文经济学,与西方理论中对人文经济学的研究有着显著区别。
三是从各领域聚焦,形成合力。我们在推进人文经济学研究时,既要明确坚持并聚焦于中国特色和中国实际,也要包容并蓄,积极吸收西方人文经济学研究中值得借鉴的思想理论成果,推动更好地形成我们的人文经济学知识体系。西方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将人的行为简化为可以被量化、复制的同质性经济单元,并被资本的逐利本性所驱使。这就剥除了社会经济的人文、人本和人民属性,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抗、人与社会的疏离、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以及全球秩序的混乱和治理失效等。我们研究人文经济学,要超越西方经济学单纯逐利的狭隘本性,打破学科孤岛,积极探索人文、文化与经济的跨界融合,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基础上,为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
当前,我们推进人文经济学研究的学科涵盖了哲学、经济学、人学、文化学、价值学、历史学、伦理学等不同领域,各领域的学者既要从自身专业出发,又要突破学科局限,共同解析人文经济学的实践基础、本质内涵、价值逻辑、重大意义,共同探索人文经济学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实现人文经济学对“人本”的聚焦,为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认同”、建构中国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合力。
第三点体会,着眼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学虽然是研究经济问题,但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纯而又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邃思考着眼于现实,着眼于实践,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刚才文旅部门同志就讲,怎么从实践来破题,也是基于从实践出发。我们要关注人文经济学的实践性,这是一种实践性相对鲜明的学问和学说。这是我们在研究中需要把握的一项基本认识。
第一,如果我们有志于将人文经济学运用于实践,那就要关注人文经济学的实践价值,不然则会造成“两张皮”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文经济学,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实践价值和实践导向。所以,我觉得,我们一定要着眼于现实。当然,在实践一线工作的同志的理解和我们学者的理解会有一定差异。在实践中,我们要将最根本的价值遵循作为实践的立足点,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第二,人文经济学的实践向度,应当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文经济学的实践应立足人民的中心地位,锚定人文价值的引领地位,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摒弃资本主义资本至上、金钱至上的发展惯性,彻底走出唯经济利益驱动的发展模式,让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价值追求。在实践中形成的人文经济新样态,应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相呼应,着力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为全体人民共享,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更好促进传统与现代、经济与人文的融合互动。
第三,人文经济学在阐明文化和经济共生的实践逻辑时,应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以文赋能,推动人文与经济良性互动、相得益彰。文化能够给经济发展赋予深厚的人文价值、更高的组织效能和更强的竞争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的:“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在人文经济学实践中,要通过深入挖掘人文价值、文化价值,给人民文化生活赋予新供给、给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给城市发展赋予新气象、给历史文化遗产赋予新活力。聚焦人文经济的脉理与潜能,从要素供给、载体支撑、政策集成等维度协同发力,在实践中进一步用文化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第四,真正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这是一个若干地域发展的现实状况,也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和追求的目标。现实中,有老师也谈到,文化资源丰富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发展就好,历史悠久也不意味着现代文明必然发达。在“人文”与“经济”之间做好衔接与转化,就要真正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只有这样,人文经济学的深刻内涵才能真正得以彰显,人文经济的具体实践才能真正取得成果。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肯定了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苏州在人文经济上的实践探索,彰显了将传统文化产业内嵌于经济发展所创造出的新的经济价值,聚合了文化产业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能,实现了赓续文脉以塑造全新经济形态、文化繁荣以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文化供需两旺以提升经济社会活力的和谐统一。
第五,在推动人文经济学的实践中,应不断创新探索,推出人文新动能、设计人文新赛道、形成人文新样态。人文经济学是一门融合创新的学科。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实践更要以创新的人文动能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通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经济社会环境开创国内国际新赛道。例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了“非遗资源+文化创意”的跨界融合,文化数字化的探索也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要充分利用好数字技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性发展成为汇聚各种要素的软实力。
第四点体会,着眼于系统重构
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是长期发展演变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能够形成一种概念周全、结构严密、逻辑自洽的体系,是一个学科成熟的表现。作为知识体系尤其是自主知识体系,需要的知识、理念、学理是很丰富的。特别是像经济学这样的学科,在许多领域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有很多流派。在这个前提下进行重构,构成我们自己的,构成中国的,变成世界的,要下很大功夫。这种系统重构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以,我们需要百花齐放,从各自不同的学科立足点来做自己的研究,然后慢慢地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人文经济学只有以一系列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的概念、范畴、命题、论断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构成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统一体,才能称其为一个成熟的、健全的学科。方法取决于问题和对象的本性。人文经济学所面对的问题和对象都是系统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要实现人文经济学的系统重构,并形成中国自主的人文经济学知识体系,着实需要下一番大功夫。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紧迫的、综合性的、战略性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的经济学研究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而需要一个系统性、体系化的突破。尤其是,当前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对人文经济学而言,如何在各地发展实践的创新探索的基础上,在经济学已有各种流派的成熟发展之余,系统重构并形成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独立的学科体系,无疑是一项较为艰巨的学术任务,也对我们的学术研究提出了较高要求。建构中国自主的人文经济学知识体系的一个基本指向,就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涌现出的典型“人文经济事实”“案例”“样本”进行清理总结和梳理提炼,对其中的重要经验、理念、观点、思想等进行学科化整合,不断推进学科设置与调整。
首先,实现人文经济学的系统重构,需要坚持科学的方法。人文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表达,其学科建构要坚持系统性、集成性、创新性和哲学抽象。系统观念是一种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系统性,是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只有实现系统的重构,才能将一系列碎片化的知识点上升成为体系化的学科;集成性,是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点,只有通过不同内容要素的集成、实践生产的积累,才能真正形成体系化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创新性,是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关键,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思想元素、现代经济学中有益因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人文经济学理论,才能建构出原创性的人文经济学知识体系;哲学抽象,是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方法,只有运用哲学的抽象思维方法,才能从具体的经验、知识、理论中抽象概括出哲学根基、核心理念、体系主干、标识性范畴和基本原理,从而为建构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总体框架图景。
其次,在建构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人文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紧密结合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实践实际,为人文、经济融合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既要重视经济发展对提升人文精神的支撑作用,以经济“活”化人文;也要注重发挥人文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人文“激”发、支撑经济发展。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提炼形成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的标识性范畴、原创性理论、系统化学说等,以专业化、学理化、体系化的方式,对经济学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进行创新。
再次,加强与不同学科、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我们的人文经济学学科体系应是开放的、动态的,而非僵化死板的,它可以随时接纳多方面的新知识并实现自我更新,在对话交流中不断得到完善。尤其是要加强与不同学科、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以学术交流交往推动学科自身发展进步。因此,建构人文经济学知识体系需要“引进来”,广泛吸收其他学科和其他国家知识体系中的有益成分;也需要“走出去”,去不同国家了解学习。我特别赞成有的老师讲的,我们要去国外多了解多看看,然后立足我们自己的实践,慢慢地形成我们自己的自主知识体系,让我们的人文经济学学科体系在开放状态中持续被实践检验,从而丰富原先的知识体系。既要促进知识的交流互鉴,也要在世界舞台中积极传播,在不断吸收完善、不断被检验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人文经济学的知识体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经济发展也进入攻坚期和关键期。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既为中国人文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也为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文经济学研究更应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立足国家战略需要,以昂首向上的姿态,保持耐心和恒心,为响应经济发展实践需要、解决经济发展实际问题,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增强中国人文经济学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多贡献。
第五点体会,保持研究热度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文经济学”的命题以后,我们都在破题,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形成了很好的学术氛围。我觉得还是要继续保持热度,巩固、优化这种研究氛围。大家都来关注、都来研究,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大。有了智慧和力量,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最终就能形成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丰硕成果。因为我们中国的学术知识界,都是极具智慧、极其聪明的。
对于冷门学科,重要的是要坚守。但对于显学,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学术氛围。人文经济学当前肯定是显学,即使是显学,若没有热度、没有氛围也肯定是不行的。今天来参加这场座谈会,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发现我们江苏在人文经济学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上都取得了优秀成果。
我们看到江苏不同的高校、科研单位都在研究人文经济学,而且成立了好几个人文经济学研究院,苏州大学是第一家,还有别的几家在陆续成立。这就是氛围,这就是热度。我希望这种氛围和热度能够继续保持,越久越好。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家来共同建构我们中国自己的自主知识体系,我们的基础就会越来越深厚、越来越坚实。
在营造人文经济学的学术氛围时,应把握学术研究的问题导向,从选题设计、研究思路上都要坚持国家需要、国家站位、国家水准,坚持回答人文经济学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以现实问题研究带动基础理论研究,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建构中国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逻辑。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回答中国自身的问题,这是逻辑起点。所有成功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建立在其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国家、所从事的实践、所面临的现实经济问题上。就像我前面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提出来的具有方向性的新学说。因此,我们在进行人文经济学研究、巩固人文经济学学术氛围时,必须坚持直面当前我国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坚持立足当前各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有效解释新问题、提供新方案为理论研究的目标旨向。实践是火热的,没有止境的。只有坚持问题导向、以回应实践为指引,我们才能营造更持续有效的人文经济学研究氛围,才会创造更多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江苏在人文经济学上的创新实践为人文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土壤。当前,如何将这些经验、规律和原则以系统化、科学化的知识范式呈现,是亟待探索和总结的问题,也是我们形成人文经济学良好学术氛围的重要工作和基本路径。知识转化要实现自下而上的经验升华和自上而下的普及转化的双向奔赴。例如,苏州在这方面有比较成功的探索。苏州坚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通过修缮更新姑苏古城、开发大运河文旅项目等方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也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人文支撑;等等。如何将苏州等地在人文经济学上创造性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凝练上升为规律性认识和知识性集合,就是当前我们人文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在营造人文经济学的学术氛围时,必须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反哺理论,充分研究好、总结好各地丰富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当然,我们说保持研究热度,不是盲目随波逐流,不能一哄而上,而要尊重学术研究的内在规律,热点恒做、热点深做、热点冷做,守正笃实、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当人文经济学是显学、具有较强吸引力和时效性的时候,我们要投入很大热情去研究它。当其他热门话题又不断涌现时,我们的研究热情不应随着时效性的消减而退潮,而应持续关注和讨论,更加深入地研究,推出原创性成果,要持之以恒地、长期主义地积累,为形成真正成熟的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第六点体会,保持耐心
作为一个学科来讲,发展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理论研究,从刚起步到真正形成完整的自主知识体系,还是要有耐心的,既慢不得,也急不得。
现代经济学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算起,已有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分支众多、内容庞杂的学科体系。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大刺激了西方经济学的争鸣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流派和学科分支。但由于经济体系的高度复杂性和模糊性,加之学术研究认知和研究手段的局限性,很少有经济学理论能够完全认识、解释所有的经济现象,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比如重商主义、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也只能在不同时期从某一侧面来研究。因此,纵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庞大繁复的学科体系,西方经济学理论依然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更不用说像中国这样,其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实践发展轨迹与西方完全不同。我们的经济现象、本质和规律,不是单纯依靠西方经济学就能解释的,我们发展经济的路径选择,也不是靠西方经济学就能决策的。
中国的经济学,可以说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西方经济学批判性借鉴、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转换等这几方面共同作用下,始终坚持立足我国具体实际孕育出的。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发展、完善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而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我们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命题被正式提出。可见,中国的经济学学科从萌芽到生成、从发展到成熟,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筛选和沉淀。人文经济学作为当前中国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崭新命题,其学科建构和完善也要伴随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的进程,需要经历时间积累和实践探索。这样说来,我们做学术研究需要保持耐心、保持恒心,持续地推进理论研究,真正建构起中国自主的人文经济学知识体系。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当前,各地区的人文经济实践如火如荼,创新探索纷繁多样,人文经济的实践中蕴含着无限的理论知识需要总结。同人文经济丰富的现实实践相比,目前的人文经济学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的专家学者需要心无旁骛、持之以恒进行稳定、系统的跟踪研究。经过长期的学术积累与不懈的上下求索,从理论中的问题上升为问题中的理论,创造出有着生动时代气韵、丰厚理论背景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形成人文经济学研究的学术共同体,推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就是,当前我国人文经济学研究者较多,我们要避免焦虑与浮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要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坚持科学监督与诚信教育相结合,纵深推进科研作风学风治理,引导科研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注重“十年磨一剑”。研究者需要格外冷静,在理论研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甚至对客观事实本身保持一种“冷峻”的态度与眼光,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在复杂现实面前,人文经济学研究特别是原创性研究,难度大、不确定性多。我们的研究者要坚持远大目标,把心沉下来,真正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真正反映时代之需、人民之呼,真正做到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我借这个机会,首先向各位老师表示敬意,也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体会。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作者在南京学习调研时,参加2024年12月18日上午召开的江苏人文经济学座谈会上的即席发言,整理拓展而成)
参考文献
习近平,2007,《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习近平,2016,《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5月19日,第2版。
习近平,2023,《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求是》,第15期。
习近平,2024,《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求是》,第23期。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2023,《人民日报》,7月8日,第1版。
Some Insights into Current Research on Humanistic Economics
—Speech at Jiangsu Humanistic Economics Symposium
Fang Jiangshan
Abstract: Humanistic economics represents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It is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theorists in the new era to deeply study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economy, and construct the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humanistic economics. To further study humanistic economic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adhere to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absorb all the esse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s for our own use.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people, focus on the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gather consensus and synergy to deepen research.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reality,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always adhere to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of taking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insist on systematicness,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promote the systematic reconstruction of humanistic economics, and further enrich and develop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humanistic economics. It is important to maintain patience and perseverance, build an academic community of humanistic economics research, promote original theoretical innovation. Meanwhile, it is necessary to keep the research enthusiasm and accumulate it in a persistent and long-term way.
Keywords: humanistic economics, China's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value orientation, practical logic
责 编∕张 贝 美 编∕周群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