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人文经济学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人文经济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式,强调文化与经济和谐共生,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经济发展,使经济发展围绕“人”的现代化展开。在目标上,人文经济学与中国式现代化高度契合,重视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文经济学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结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赋予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性,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韧性与持续性,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人文经济学 中国式现代化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3.005

【作者简介】朱庆葆,江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历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理论。主要著作有《中国禁毒史》(主编)、《改造乡村中国——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建设研究》(合著)、《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理论意义、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论文)等。林之豪,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一书中指出:“‘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字。”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1],提出了“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新时代,探索人文经济学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人文经济学的核心要义

人文经济学是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学。人文经济学创造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融入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新时代的人文经济学充分吸收人文思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是围绕为人民谋幸福的经济实践。翻开世界经济史,市场竞争虽然可以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但是任由市场过度竞争往往也会带来资源分配不均及贫富两极分化等问题,忽略了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

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人。人文经济学关注人的需求、尊严及价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对将人作为经济生产的“工具”,重点围绕人的潜能开展经济活动。人文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于人的基本需求;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促进人文与经济融合互生,揭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这不仅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在无形中增强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人文经济学所展现的文化关怀弥补了市场经济中过度强调资本逻辑的道德缺失。在资本趋利的价值导向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资本拜物教现象。人文经济学所强调的正是通过道德与文化素养填平资本市场趋利的沟壑,将人文关怀贯穿于经济活动中,引导经济发展的本质重新回归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人的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价值尺度。

人文经济学强调文化与经济和谐共生。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国家强大的标志不仅是经济的单维度指标,更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内生动力,二者共同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文化的发展需要以经济为基础,经济发展也需要以文化作支撑,人文与经济的互动成就了中国的气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使得中国的发展行稳致远。

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巧妙融合,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这一融合,不仅体现了“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展现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凡韧性与持久活力。与西方经济发展中资本那冷酷无情的面貌截然不同,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以其独有的生命力熠熠生辉。在这条道路上,文化并非经济的附庸,而是经济发展的灵魂。文化融入经济的独特路径,如同春风化雨,以更加柔和、更加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深嵌入经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推动经济运行的强劲引擎。这一融合,不仅有效黏合了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要素,更如同一位巧手的工匠,精心“雕琢”出一个更加优质、更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相互滋养、相互成就,共同绘就了一幅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

人文经济学着眼于社会经济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效率与公平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追求的两大核心政策目标,其间的平衡问题亟须我们深入探讨。过度偏重任何一方都将导致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若仅重视经济发展,将催生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冲突;而若完全侧重于分配公平,则可能使经济发展陷入僵化,不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释放。人文经济学的提出为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钥匙。

人文经济学凸显了共同富裕的重要性,这正彰显了经济发展本质中“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通过道德规范和制度机制,有效制约经济迅猛发展中出现的贫富差距问题;同时,强调在公平的基础上,持续提升生产效率,增加经济产出,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坚持解放生产力,使公平与效率在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指引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在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引领下,我们更加注重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在现代化征程中融入人文关怀,既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又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确保每一位公民都能共享经济发展之成果。

人文经济学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本质与人文经济学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这正是我们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其在全社会范围内更好地引导经济健康发展,确保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成为一种自觉行动。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来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涵盖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思维逻辑等多个层面。人的现代化同样是人文经济学发展的核心目标,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动力和支撑。人文回归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3]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不仅是经济物质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促进人的现代化,人文经济学的内涵与之不谋而合。

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之双翼,人文经济学之理念,旨在将深厚人文关怀融入经济活动中,使经济活动更显温度与人文情怀。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既能够确保在发展进程中不断改善民生,又可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是人文经济学之核心价值所在。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的公平性,以减少社会贫富分化之极端现象,确保共同富裕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之基础性、战略性支撑”。[4]三者之发展,需人文经济学所倡导之崇文重教氛围。崇文重教,乃教育之根本,是培养个体思想行为习惯之关键路径。教育之普及,将促进人的现代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与科技支撑,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的智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之宏伟目标,在于将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文化建设方面,需不断提供先进文化供给,此亦人文经济学之使命所在。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红色革命思想文化,不断提升人民精神文明素养。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持续营造充满活力之人文环境。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不难发现人文经济学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高度契合,人文经济学所追求的人文与经济共生,将有效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人文经济学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推进作用。人文经济学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内生动力,促进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文经济学夯实了经济繁荣中的道德基础。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文重教的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推进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培养了全社会的道德责任感,形成了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持续的精神动力。提升了全体公民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从而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持久推动力。

其次,人文经济学助力构建诚信友善的营商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强调契约精神,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恪守诚信的理念相契合。信用经济是现代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工商文化思想,引导全社会共同遵守道德规范,有助于形成诚信友好的营商环境,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

再次,人文经济学有利于增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在中国历史上,众多企业家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通过投资教育、医疗和社会公益事业,承担起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人文经济学强调企业家的家国情怀,鼓励他们为社会慈善事业贡献力量。同时,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出更多诚信守法的企业家,共同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的提升。

最后,人文经济学能够催生具有人文关怀的市场行为。人文经济学不仅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明确价值观的导向功能,还注重经济行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以实现市场经济与道德价值观的良性互动,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推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经济行为之中,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以人文经济学开拓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径

首先,以经济发展促进人的现代化。其一,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人文经济学以人为中心,积极借助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入,持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对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引导。人文经济坚持以人为核心,物质与精神并重,推动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勇于创新,汇聚全体人民的智慧结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明需求。其二,人文经济学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经济,是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经济发展的学问。要坚持立足于唯物史观,将其作为理解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的理论基础。坚持人文经济学的价值导向,使文化深度嵌入经济发展之中,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人文关怀,让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粘合剂,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其三,确保经济现代化的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文化的回归能够实现文化赋能产业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支点,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其次,坚持不懈地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倡导人文与经济的协同发展,积极构建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机制,在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弘扬人文精神,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仅要在经济上实现质的飞跃和量的扩张,而且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以人文与经济的交叉融合作为发展的支撑,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文化有效地融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持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所需物质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物质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富裕,这既是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深刻内涵,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在对美好物质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期望能够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文明生活。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统筹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谋求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样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并进的现代化,强调在发展过程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现代化的进程中来。

再次,坚定不移地加强文化教育,以充分激发新的生产力。人文环境的培育,需要通过教育的熏陶和普及来实现。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深厚底蕴,具备应对各种复杂局势变化的能力。科技进步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是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检验。面对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必须持续发扬重视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将教育的力量转化为新的生产力。营造崇尚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能够为教育提供肥沃的土壤,促进前沿技术普及。应强调教育创新,不断形成新的生产力,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其中。一方面,人文经济学尊重人的能动性,鼓励创新和集体合作,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另一方面,人文经济学能够释放人的积极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创新能力。教育应走在新生产力培育的前列,前瞻性普及科技知识,为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文基础。同时,应确保每个人都能平等接受数字化教育,消除“数字鸿沟”,将数字化教育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发展的浪潮中,应不断强化文化在提升人的现代化中的作用,构建文化环境,塑造文化精神,丰富文化内涵,厚植新生产力的人文底蕴,使科技成果更加充满人文关怀。

又次,立足于人文关怀,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人文经济学通过文化教育和价值观引导,遏制资本过度扩张,在市场活动中以人文价值驱动经济增长。通过挖掘人文关怀的传统要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纠正经济发展过程中重效率轻公平的现象。因此,不仅要扩大经济发展的规模,还要基于人文关怀合理分配成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通过制度化设计,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文经济学的目标之一。为了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更应立足于人文关怀,将人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优化经济生产方式,不断满足多样化需求。特别是要将人文精神的文化“软实力”厚植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不断融合经济产业的人文元素,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将人文融入经济发展,能够形成和谐友善、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提升社会责任感,更好发挥公益慈善的第三次分配作用。“人文回归”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志,能够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

最后,重视人的精神需求,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人文经济的视野下,文化产品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特点,因此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使其成为人民精神消费的支柱型产业。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文化产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增强文化自信,必须从人文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不断使文化赋值产业,催生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拓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消费空间。为此,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文化产业的再生产,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需求相结合,使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不断增加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产业价值,实现文化对经济赋值增效。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实践中,文化产业能够激活创新能力,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将人文元素注入经济发展之中,既能够在无形中产生情感价值和符号价值,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共鸣,增强基于共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凝聚力,又能使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此外,还应推动文化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让文化润泽不同年龄群体。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开始广泛渗透进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及消费活动中,有效地推动了文化生产变革,势必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本文系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近代长三角地区中国式城镇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与发展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3VLS013)

注释

[1]《总书记关注的这个题目,有中国的未来》,《人民日报》,2023年7月10日,第1版。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

[3]《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2023年3月15日,https://www.xinhuanet.com/world/2023-03/15/c_1129434162.htm。

[4]《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年7月21日,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jump=true。

Development of Humanistic Economics Helps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Zhu Qingbao Lin Zhihao

Abstract: Humanistic economic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develop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mphasizing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culture and economy, enabl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mak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olve around the "people" centered modernization. In terms of goals, humanistic economics is highly compatible wit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organic unity of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ensuring and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an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people. Humanistic economics emphasizes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economy, providing in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giving it Chinese national cultural attributes, providing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ility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elping to realiz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Keywords: humanistic economic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common prosperity,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责 编/韩 拓 美 编/梁丽琛

[责任编辑:韩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