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县域兴,则国家兴。县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是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的重要基石。我国有1800多个县域基本单元,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人口超过全国的一半,GDP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县域间、县域内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体推进兴业、强县、富民,势在必行。
兴业、强县、富民,形成县域发展有机整体
兴业是根本。根深叶茂,本固枝荣。产业是价值创造的源头,强县和富民都离不开县域产业发展。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元的县域有54个,将“小商品”做成“大产业”的义乌,地区生产总值更是迈过2000亿门槛。这些千亿大县无不是以做强做大产业为根基。在产业做强的同时,富民得到了根本保障。
强县是保障。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县际竞争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竞争不是GDP赛跑,而是改革赛跑。强县的“强”是全方位加强,既包括加强经济建设,也包括加强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各方面,既包含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硬件建设,也包含公共服务、基层治理、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强县为兴业和富民提供了硬件支撑和制度保障。
富民是目标。民之所需,力之所至。富民的要求,回答了政绩为谁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县域治理重大问题。发展的政绩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生活好不好、民生是否改善、生态是否良好、社会是否进步。这“四看”构成富民的基本要求。只有牢牢抓住富民这一目标,才能保证兴业和强县不失力、不偏向。
兴业、强县、富民,需要抓住“三个关键”
统筹兴业与强县,关键在优化营商环境。202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塑造良好营商环境是构建县域经济秩序的重要抓手。经济强县往往也是开放强县,一个县的发展离不开繁荣的县外贸易与适度的外来人才集聚。吸引资本和人才的关键就在于创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一方面,做好市场服务,将优化营商环境看作“一把手”工程,健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任务分配机制,探索建立“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让企业在县内安心发展、放心发展、舒心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提振县域消费、提高县域投资效益,促进县域经济循环。聚焦县域产业优势和重点,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服务等政策,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提升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效率。
统筹兴业与富民,关键在利益联结机制。利益联结是实现稳定公平价值转移的基本保障,能够激发百姓致富活力和企业创造力。只有让老百姓劳有所得,企业经营有所获,才能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目前,我国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解决这两方面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与群众互惠互利、抱团取暖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着力推动农业生产与现代化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有机衔接,打通大户、生产基地、金融保险、农资供应、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构建分工协作高效、品牌共创共享、利益联结紧密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联营模式。另一方面,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方式,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为核心,推进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效益。
统筹强县与富民,关键在重点项目布局。202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那么,县域如何优结构、提效益?这就需要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既善于集中资源办大事,又注重激励创业增收和勤劳致富。一方面,因地制宜,聚焦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重点布局发展1-2个主导产业,加大财政和金融投入力度,培育产业集群“群主”企业,做大产业链“链主”企业,做强产业链骨干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另一方面,构建县城、集镇和村庄一体发展格局,着重布局一批增收带动能力强的“十五五”重点项目。具体来看,县城以服务业为主,集中布局一批商贸流通和现代服务企业,强化中心角色和对外窗口作用,集镇以制造业为主,集中布局一批加工与仓储基地,构建制造业基地和交通枢纽,村庄则应加强农业现代化,发挥其在食品供应、生态保护、文旅发展上的关键作用。
作者:李顺强,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