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人。人才是创新的发起者、实践者,没有一支与现代产业发展、科技进步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就无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要加快培育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切实把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能。
随着数字化发展趋势,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聚集,这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高校是“引才枢纽”,在人才培养上,要密切关注前沿技术、战略领域和未来产业,重构课程模块和技能养成方式,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大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等课程与各专业的渗透融合,构建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全面提升人才综合数字素养,增强熟练运用智能化劳动工具的能力。要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强化校企合作,持续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研合作联盟,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要为人才“铺路子”“搭台子”,鼓励人才揭榜领题,在重大技术革新和关键核心攻关项目中挑大梁、当主角,促进科研成果加速转化和落地。
评价“指挥棒”指向哪里,人才就会向哪里用力。要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坚持“破四唯”,构建以创新价值、工作能力、业绩贡献为主要维度的评价体系,树牢“以能力论英雄,用实绩评高下”的风向标,避免“为了研究而研究”“闭门造车式研究”等现象。要建立差异化评价标准,加快构建适应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服务的评价模式,因地制宜采用考评结合、考核认定、实践操作等不同评价手段,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确保人才在评价体系中能够“对号入座”。要促进人才评价与使用相衔接,推动人才评价方式由政府主导向企业自主评价转变,避免“评人的不用人,用人的不参评”。面向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开展“免评即享”“一评多用”“破格推荐”,让评价“指挥棒”成为激发人才创新的“动力源”。
好政策、好事业,是拴心留才的根本。要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政策红利,纵向覆盖从国家级人才到技能人才各个层次,横向覆盖各个产业,为人才提供全链条全周期服务。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聘、培训、流动等制度,加强人才精准分类,分类制定好用管用支持举措,解决人才入户、住房、子女就业入学等方面问题,为人才提供免费医疗体检、贷款优惠等服务,保障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要设立人才发展“资金池”,采取技能评选、授予荣誉、职级晋升等方式来激励人才,既注重即时激励、精神激励,也注重长期激励、物质激励,让人才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要营造包容支持的环境,鼓励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增强人才的职业认同感、获得感,充分激发人才的潜能和活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助力。(作者:冯仕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