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科学构建体育领域“饭圈”治理机制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体育领域滋生出应援集资、互撕谩骂、刷量控评、造谣攻击、“拉踩”等“饭圈”乱象。如何实现粉丝与运动员有序、有效以及有责的互动,发挥体育精神的正面影响,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本文探讨了体育粉丝—运动员关系的互动界限、互动类型及互动约束,提出了构建和维护粉丝—运动员边界互动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体育领域  “饭圈化”  边界互动   “饭圈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饭圈”源起于众多粉丝个体的追星行为,随着组织化、规模化、规则化、程序化的粉丝活动的扩散,逐渐演变成群体行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平台的支撑以及娱乐文化的蔓延,推动“饭圈”的实践活动不断向其他领域渗透。从粉丝对运动员退赛的口诛笔伐、愤怒谩骂,到一些项目中对“裁判压分”热烈讨论衍生出对运动员及其家人的攻击,再到对运动员的“拉踩”与抵制,体育领域正在滋生应援集资、互撕谩骂、刷量控评、造谣攻击以及“拉踩引战”等行为,可能成为“饭圈”乱象的重灾区,严重影响了运动员备战参赛、日常训练以及正常生活。公安机关网安部门高度重视“饭圈”乱象,持续依法严厉打击涉体育领域“饭圈”违法犯罪行为。如何实现粉丝与运动员的有序、有效以及有责的互动,发挥体育精神的正面影响,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边界产生:粉丝—运动员的互动界限

体育领域“饭圈化”会导致体育从以竞技为核心、强调团队协作与个体能力的传统体育模式,向娱乐化、偶像化和商业化的现代娱乐模式演变。在这一过程中,运动员的身份不再局限于竞技表现,而是被赋予了颜值、性格、生活方式等“饭圈化”特质,逐步成为粉丝消费的对象。粉丝通过组织化、规模化的方式参与运动员的社交媒体互动、应援活动及商业合作,最终构建起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显著社会影响力的体育“饭圈”。“饭圈”本质上是粉丝为了追寻由规范性的符号与价值构建起来的集体认同感,与所喜欢的明星、偶像或者人物频繁交流互动。在此过程中,“饭圈”不仅仅构建了粉丝与非粉丝的边界,也构建了粉丝与运动员的边界,形成了明显的粉丝—运动员区分。

个体在边界范围内进行实践活动,通过有效管理边界来提升在特定群体中的适应性。在粉丝与运动员的关系中,互动的边界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双方的互动频率和强度达到一个临界点,超出这个点的互动不会带来额外的效益,甚至可能产生负面效果。这些边界的产生和维持对于双方关系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粉丝身份的形成也使其产生了一种带有占有意味的“运动员是我偶像”的关系认知,当粉丝觉得运动员是其一部分时,形成一种心理所有权,便会从心理层面甚至行为层面上表现出对运动员的“占有”,超越粉丝—运动员的互动边界,引发一系列问题。在粉丝与运动员的互动中,粉丝与运动员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如何找到粉丝与运动员互动的平衡点,成为化解二者失衡关系的核心。平衡点的确立可以帮助粉丝和运动员在互动中找到一个舒适且可持续的状态,明确的边界可以帮助粉丝理解哪些行为是适当的支持,哪些行为可能超出界限并对运动员造成困扰。因此,厘清粉丝与运动员的边界,确定粉丝与运动员互动的界限,是避免粉丝群体中的极端行为和非理性追星的关键,也是传播体育精神的重要任务。

边界效应:粉丝—运动员的互动类型

“饭圈”为粉丝提供了实时交流沟通、互动实践与情感寄托的“情感部落”,进而提高粉丝获得精神力量、身份认同以及社群归属的效用。粉丝与运动员互动的总效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粉丝从与运动员的互动中获得的效用满足总量。而边际分析旨在评估粉丝与运动员互动时,每一单位行动对结果产生的额外效果。边际效用递减是表示随着粉丝卷入程度的增加,每一互动所带来的满足感逐渐减弱。因此,边际效用曲线的形状整体上是递减的,当递减到零时,粉丝与运动员互动的总效用达到最大化,而当边际效用递减到负值时,总效用则开始逐渐减少。(如图1)

图 1 2

互动增益:边界内的理性互动。互动增益是粉丝与运动员双方都没有进行边界跨越的互动。边界范围内的互动状态下,粉丝与运动员之间的边界清晰,双方都维持良好的边界关系,彼此尊重对方的角色与职责要求,在行为上不轻易涉入对方尚未展示的领域。此时,体育迷与运动员之间的互动本质上是粉丝对杰出运动员的认同与崇拜,这种关系将运动员塑造成榜样,不仅为粉丝群体提供了积极的精神寄托和心理支持,还提高了体育赛事的受众参与度和社会关注度。运动员作为榜样的形象,使体育赛事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加,从而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包括赛事转播权的竞争、体育用品市场的拓展以及体育旅游的兴起等。同时,这种高度的关注和支持也激励更多人参与体育运动,为全民健身计划注入了新的动力。

运动员的励志故事和奋斗精神不仅在文化层面上强化了体育精神的价值观念,还在社会层面上激发了青少年积极向上和自我超越的精神,体现了体育在社会心理塑造和价值传播中的深远影响。对粉丝与运动员双方来说,边界范围内的互动能够有效地满足粉丝和运动员的不同需求,是双方互动的理性状态和有效类型。通过尊重和理解,双方可以建立一种健康的互动关系,既满足了粉丝的情感需求,又提升了运动员的公众形象和职业价值。这种良性互动不仅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为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

互动平衡:临界点的均衡互动。随着粉丝卷入程度以及互动频率、互动强度的增加,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粉丝从每一次额外互动中获得的满足感逐渐减少,进一步的互动不再带来额外的满足感或效益,总效用的增加幅度逐渐减小,最终趋于一个最大值并停止增长。当边际效用下降到零时,粉丝与运动员互动所带来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即此时总效用不再增加,粉丝与运动员的互动达到一种均衡状态。临界点的均衡互动是粉丝与运动员互动的理想状态。在这一临界点上,进一步的互动不再显著增加粉丝的满足感或运动员的社会资本,粉丝与运动员在互动关系中的资源配置已达到最优。互动平衡不仅反映了粉丝情感投入的边际效应,也体现了运动员在社会网络中的影响力达到了最优配置。

互动平衡表现为粉丝与运动员之间互动频率的稳定性、互动内容的高质量、粉丝群体的稳定性、情感投资的回报最大化以及运动员社交网络影响力的优化扩展。这种平衡状态有助于维持健康的粉丝—运动员关系,促进体育产业的长远发展。此时,粉丝和运动员对互动价值彼此认同,即他们都意识到在当前的互动水平下,粉丝和运动员的情感投资和回报达到了最大化。粉丝通过与运动员的互动获得心理满足、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运动员则通过互动提升了个人品牌价值、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收益。临界点的均衡互动确保了互动关系中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粉丝的情感投入和运动员的公众形象管理都在一个平衡点上,不会因为过度互动而导致资源的浪费或冲突。这种平衡状态使得双方都能在互动中获得最大收益,同时避免了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互动冲突:边界外的失衡互动。当边际效用递减至横轴下方变为负值时,意味着每一次额外的互动不仅无法带来满足感,反而会引发负面效应,导致总效用减少。这种情况下,粉丝与运动员之间会产生互动冲突,出现粉丝越界的失衡互动。即当边际效用递减至负值时,粉丝与运动员的互动从正面的支持和认可转变为负面的冲突和对立。这种失衡互动是消极、无效且负面的,粉丝的行为超出了正常和理性的支持范畴,对运动员过度依赖和控制,而运动员则可能采取回避或拒绝的态度。此时,粉丝的情感需求和运动员的职业需要无法协调,互动失去了正面效果,变成了一种负担和压力,原本愉快的互动关系可能变得紧张和消极。而粉丝的越界行为导致粉丝在支持和追随运动员的过程中,超出了正常的行为界限,侵犯了运动员的个人空间、隐私或自由。

失衡互动的表现形式多样。一些粉丝会紧密追踪运动员的行踪,跟随他们的训练、比赛和私人活动。当运动员表现不佳或未能达到粉丝期望时,一些粉丝可能会在社交媒体或其他平台上发表负面评论或攻击性言论,包括嘲讽、谩骂以及恶意中伤。这种网络暴力行为会伤害运动员的情感,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状态,削弱其竞技表现。一些粉丝不仅关注运动员本人,还试图影响或干涉他们的团队、教练或经纪人。例如,粉丝可能会对运动员的训练计划、比赛策略或团队决策发表强烈意见,甚至施加压力要求进行改变,扰乱运动员及其团队的正常工作。

边界强化:粉丝—运动员的互动约束

边界的产生和维护是粉丝与运动员健康互动的基础,在粉丝与运动员的关系中,边界强化是确保二者健康互动的重要机制。通过明确和强化互动约束,可以防止过度行为,确保双方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稳固而持久的关系。

确定边界互动的安全空间。实现粉丝与运动员之间的互动平衡,使其互动在边界范围内进行,关键在于确定适当的互动阈值,明确边界互动的安全空间。首先,在互动频率上,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的成绩至关重要,他们往往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和比赛中,因此粉丝与运动员的互动频率需要根据运动员的特性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要全面考虑运动项目的特性、运动员的个人特性和习惯、比赛和训练节奏,利用管理团队或社交媒体团队来保持与粉丝的互动,在运动员的职业需求和粉丝互动之间找到平衡,确保运动员能够专注于竞技表现,同时保持与粉丝的良好关系。其次,在互动内容上,高质量的互动是建立粉丝与运动员之间深厚关系的关键。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与粉丝的高质量互动应更多地聚焦与其职业相关的内容,可以通过分享训练视频和照片、训练心得、赛前准备、赛前目标以及对比赛的期待等有关体育运动、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内容,展示职业态度,保持职业和个人生活的界限,避免过多暴露私人生活,吸引那些真正热爱体育、尊重运动员职业精神的粉丝。最后,在互动深度上,把握互动深度并保持适当的边界非常重要。运动员保持互动频率的一致性可以使粉丝建立期待感和信任感,但过于频繁的互动可能会模糊职业和个人生活的界限。因此,运动员既可以选择公开回复的互动方式,通过对公开评论或问题的回复传达信息或表达感谢;也可以定期更新内容,如周报或月报,能够让粉丝了解运动员的最新动态。这种方式可以保持互动的持续性,但不需要涉及具体的个人问题或私人细节。通过这些方法,运动员能够在与粉丝的互动中保持专业性,同时提升粉丝的参与感和互动深度,维护健康的互动关系。

加强边界互动的监督管理。首先,切断非法利益链条是实现粉丝与运动员边界互动的关键。对于体育部门来说,应加大对“饭圈”背后非法利益链条的监管力度。对涉及体育领域的非法商业活动,如虚假宣传、非法交易等,进行严厉打击,维护公平的体育环境。对平台来说,要落实主体责任,及时清理传播畸形“饭圈文化”的内容,封禁违规账号,确保平台环境的健康。其次,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是实现粉丝与运动员边界互动的保障。一方面,出台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规范体育活动中的粉丝行为,防止“饭圈文化”的负面影响。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明确哪些粉丝行为是被禁止的,有哪些具体的处罚措施,以警示和引导粉丝理性追星。另一方面,进一步查处涉及“饭圈”乱象的违法行为,开展针对“饭圈”乱象的专项执法行动。最后,媒体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专家评论等形式深入解读,明确区分正常的粉丝追星行为和非理性、极端行为,帮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认识到哪些行为是被社会接受的,哪些行为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或法律风险;主动传播健康的“粉丝文化”,报道运动员的职业精神、团队合作和体育道德,避免过度渲染明星效应。通过专题报道、访谈节目、纪录片等形式,展示体育运动的正面形象和社会价值。此外,当“饭圈”相关事件成为社会热点时,主流媒体应快速反应,发布权威解读和评论,防止谣言传播和情绪化言论蔓延。

把握边界互动框架的动态性。这种动态性意味着互动边界需要根据情况不断调整,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需求。因此,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和社交媒体监测等方式,动态、定期地评估粉丝与运动员的互动效果,了解粉丝和运动员对于当前互动边界的满意度和需求变化,为后续的互动边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将跟进机制作为长期策略,不断完善互动方式和内容。通过持续反馈和调整,确保互动方式始终符合粉丝和运动员的期望,维护良好的互动关系。此外,在互动边界的动态管理中,制定灵活的互动规则十分重要。互动规则应涵盖互动的频率、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并且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建立粉丝—运动员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听取粉丝和运动员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期望和需求。将收集到的反馈结果和相应的调整措施公开,增强粉丝的参与感和运动员的信任感。

边界互动:粉丝—运动员的互动机制

粉丝—运动员的互动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现象。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粉丝—运动员关系的边界机制,理解粉丝与运动员互动的动态特性,识别边界效应,并制定有效的互动策略。本研究围绕边界产生、边界效应和边界强化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其中,粉丝—运动员互动的边界产生是理解粉丝与运动员互动的基础。边界的形成源于运动员和粉丝之间的互动规则和期望。运动员通常希望保持一定的个人空间和隐私,而粉丝则希望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他们偶像的生活中。有效的边界设置不仅能够保护运动员的个人空间,还能为粉丝提供适度的参与感。边界的明确有助于减少误解和冲突,为双方的互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明确边界的基础上,粉丝—运动员的互动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具体包括互动增益、互动平衡和互动冲突。为确保粉丝—运动员互动机制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需要通过边界强化来进行约束。这包括确定边界互动的安全空间、加强边界互动的监督管理以及把握边界互动框架的动态性,进而总结出构建稳定的粉丝—运动员互动机制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实践建议。

构建和维护稳定的粉丝—运动员互动机制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通过明确边界、识别互动类型以及强化约束措施,可以有效促进理性互动、维护互动平衡,防止失衡互动的发生。然而,实践中仍然面临许多挑战,例如,针对互动边界的动态调整机制、粉丝心理与行为的深度分析、运动员个人隐私保护的有效策略以及多平台互动机制的整合与优化等问题,以及如何在保护运动员隐私的同时满足粉丝的参与需求、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互动趋势等。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这些问题,更加精准地预测和研判粉丝—运动员的互动趋势和需求。

(作者为中南大学教授;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李蒙迪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东湖高新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吕鹏、张原:《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社会学视角解读》,《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5期。

②庞海音、万成云:《异化的“饭圈”:当前流行文化的理论反思》,《江西社会科学》,2020年第8期。

③彭焕萍、刘念念:《“饭圈效应”的特征、扩散及其逻辑》,《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④[德]马克斯·韦伯著、白杨编译:《边际效用理论和精神物理学基本法则》,《社会》,2002年第12期。

⑤罗琳:《青年网络“圈层化”的时代特征、生成机制与风险防控》,《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

⑥欧庭宇:《“饭圈”乱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