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AI时代全球舆论新格局及其演变趋势

【摘要】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全球舆论格局。当前全球舆论结构正从单一层次演变为“热点舆论—次生/衍生舆论—微观舆论”多层交织的复杂体系。植根于政治、技术和社会的全球舆论呈现出明显的圈层化倾向,后真相时代情绪传播叠加圈层化,成为当前全球舆论演变的深层逻辑。全球舆论场已成为国家间话语权博弈的重要阵地。面对“全球一张网”的挑战,中国需通过主动设置议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加强内外联动,以及未雨绸缪布局新兴技术,从容应对外部舆论挑战。

【关键词】全球舆论 圈层化 情绪极化 舆论多元 内外联动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与民族主义的强化相辅相成,国际力量对比的动态变化使得不同国家和群体在利益诉求、价值观传播等方面的碰撞加剧,进而导致舆论冲突不断强化,深刻改变全球舆论格局。与此同时,AI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深度嵌入全球传播结构与舆论演进的全过程,新一轮数字鸿沟增加国际舆论格局复杂性。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与媒介技术的革新叠加,塑造着全球舆论格局的演变。

多元化和多层次:全球舆论格局的结构性变化

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改变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传播格局,新兴力量出于对全球舆论议程设置的自主权诉求,正积极寻求国际话语权资源的重新分配。

多极化传播生态的形成。多极化传播生态的主要表现是全球传播权力中心多元化,传统由西方主导的全球传播生态正在被多极化趋势所取代。首先,西方长期构建的“核心-边缘”传播路径与传播权力结构受到挑战。如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全新的合作思路与价值导向。其次,区域性舆论中心正在崛起。区域性大国在本区域内的话语权逐渐提升,其倡导的理念、政策等能够在区域舆论场中引发广泛的讨论与传播,进而带动整个区域舆论走向的形成。以东南亚为例,随着东盟国家在区域合作、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深入推进,印尼等区域性大国在其中发挥着关键引导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区域性舆论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国际国内舆论多层次转化的蝴蝶效应明显。全球化过程中全球-本地舆论转换和互动不断增强。一方面,本地性议题因与本地社群的切身利益紧密关联,故而能够激发各方的参与热情,得以在极短的时间跨度内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广泛且快速的传播,使本地议题由区域内的焦点话题逐步演变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舆论热点;另一方面,全球议题常以本地化方式进入公众视野。本地化的叙事方式可以强化公众情感共鸣,同时,全球性议题往往吸引国际组织、跨国媒体或公众意见领袖的关注,这种外部的聚焦能够放大本地公众对相关问题的参与热情,产生舆论放大的连锁效应,激发普通民众参与。

全球舆论的关注为本地议题带来更多资源和解决方案。国内或地方一个小事件通过社交媒体和国际新闻渠道迅速扩散到全球,形成“小事件触发大舆论”的跨境扩散。蝴蝶效应描述的是微小的初始事件如何通过复杂的互动和反馈机制,对整个系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当前国际舆论影响国内舆论、地方舆论的速度加快,借助社交媒体迅速到达地球村的任何一个角落,很容易形成蝴蝶效应。例如,国内事件通过国际传播发酵后,反向刺激国内舆论,国际批评可能激化国内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当一个本地议题引发全球关注时,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和利益群体的观点相互碰撞。这些不同主体的观点和诉求交织在一起,使得舆论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支持或反对,而是形成了多个层次。因此,当前全球舆论结构正从单一层次演变为“热点舆论—次生/衍生舆论—微观舆论”多层交织的复杂体系。

国际微观舆论的兴起。微观舆论场域与微观化的舆论传播主体相辅相成。在“微内容”和“微舆论”兴起的背景下,国际舆论也经历了微观化转型,社交媒体影响力的显著加深及其群组化趋势是这一转变的关键驱动力。

首先,小范围的微观舆论日益成为国际舆论的主流。例如,私密群聊中的讨论、特定兴趣圈层都构成了微观舆论的重要来源,它们因趣缘而聚集,催生了强烈的社区归属感。任意微观的议题和利益诉求基于关系赋权都可能联合起一个小的团体、社群或者圈层,让国际舆论呈现出微观化的趋势。

其次,微观舆论场域是个体在日常生活场域中基于自身生活经验与认知架构所构建的小型舆论空间。这些微观舆论场域虽然分散且规模小,但其借助数量庞大且与其他舆论场域存在多维关联与互动,为整个舆论生态的多元交织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从微观层面丰富并推动了舆论结构从单一向多层复杂体系的演变进程。

最后,国际微舆论也越来越汇聚成“巨影响”。局部事件在特定圈层内被放大,形成小事件的大传播。微观舆论从小圈层内部,借助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能迅速突破圈层界限进入公众视野,演变为主流议题。某些小众议题通过社交网络中的分享、转发,可能快速吸引国际媒体关注,进而引发全球讨论,使特定社群的微观舆论上升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舆论话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传播中舆论生成与扩散的路径与模式。

AI驱动国际舆论生产和传播的智能化。基于AI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舆论生成推动了全球舆论的碎片化,也加速虚假信息的扩散危机,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AI生成内容大规模参与舆论生产,有利于促进全球舆论畅通。AI技术支持的自动翻译工具(如Google Translate、DeepL)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语言障碍,促进舆论流通。算法驱动使舆论形成的速度更快、影响更广,进一步强化交互体验,促进精准传播。全球舆论“半衰期”缩短,热点事件迅速更迭,国际舆论呈现碎片化特征。

第二,AI技术加速国际舆论的虚假信息形成,并带来信任危机。AI生成的虚假信息在语言表达、逻辑结构等方面越来越接近真实内容,愈加难以辨别,并且AI驱动的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可快速制作虚假视频、音频,从而扰乱全球舆论场。国际事件中的虚假信息可能被恶意扩散,放大矛盾与误解,影响国际社会的互信机制。西方国家借助在AI技术上的先发优势与其他国家拉开差距,形成“数字霸权”,不断输出西方价值观和叙事框架,对非西方国家正面信息的“降权”和负面信息的“推送优化”,使非西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被边缘化,继而形成“舆论孤岛”,进一步加深了国际传播中的“技术鸿沟”,导致信息传播结构失衡。

第三,AI技术叠加视觉化强化了短视频化为主的国际舆论传播形式。短视频因其直观、简洁、易传播的特性,缩短了复杂信息的传递时间,使国际舆论扩散更快速。视觉化表达进一步超越语言障碍,使国际舆论更易渗透到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视频化虽使信息易于传播,但也可能由此导致舆论碎片化和偏见化。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会增强信息逼真度,导致其情绪化和煽动性。同时,由短视频平台主导舆论表达的视觉化趋势,算法推荐机制和短视频内容裂变式传播加速了热点议题的全球传播。

情感极化和圈层化:全球舆论格局演化的底层逻辑

植根于政治、技术和社会的全球舆论呈现出明显的圈层化倾向,后真相时代情绪传播叠加圈层化,成为当前全球舆论演变的深层逻辑。

国际舆论情感极化。AI技术革命和社会交往的圈层化改变了全球舆论的表达方式和逻辑。

第一,圈层赋权和算法推荐相互促进,强化全球舆论的情感表达。圈层内部的互动和共鸣会放大情感表达,算法则会不断推送与用户既有情感倾向和观点相符的国际新闻、评论等内容,加剧信息过滤与认知偏见,带来国际舆论偏差、隔阂,增强国际舆论中的情感表达倾向。

第二,圈层赋权和算法推荐结合,提升全球舆论的极化趋势。算法推荐机制导致用户被包裹在同质化信息的茧房之中,比如,倾向于某一国际政治立场的用户,会持续接收到支持该立场的信息、与持有相似观点的社群圈层展开互动,从而强化既有思维框架,固化认知偏见,导致国际舆论中极化现象。

第三,圈层化强化情感极化,情感极化促进圈层间分化对抗,形成社交媒体上的国际舆论阵营对抗。情感极化成为维护圈层内部身份认同的有效策略。以巴以冲突中的立场分裂与情绪激化为例,支持巴勒斯坦的圈层成员在不断分享巴方在军事冲突中平民伤亡、领土被占等信息的过程中,逐渐被对巴勒斯坦的同情以及对以色列的愤怒等强烈情感所主导;而支持以色列的圈层则更多强调以色列的自卫权、面临的安全威胁等,进而滋生出对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的不满与怨恨。这种情感极化使双方难以理性看待对方的立场与诉求,两个阵营的成员开始互相试图用更激进的言论来维护自己所在圈层的立场与情感基调,原本复杂多样的国际舆论被简化为两个对立阵营,圈层间的分化对抗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交媒体上的阵营对抗。

第四,基于算法的圈层化效应潜移默化地持续嵌入到日常的全球舆论表达中。少数国际意见领袖左右引领国际舆论发展方向,塑造并强化了特定的舆论氛围,削弱了对多元观点的包容性,降低了参与公共讨论的积极性。而大多数普通网民基本不发声或少发声,形成少数意见领袖和“沉默的大多数”并存的局面,网络舆论空间逐渐被少数意见领袖所占据,普通网民的声音被边缘化,两者间的数字舆论鸿沟逐步加大。

国际舆论的中介性偏差。由于地理空间距离,民众的他国认知多依赖于媒介报道或意见领袖等间接渠道,由于文化制度差异、语言隔阂和刻板印象,这种建立在间接渠道为主的他国认知与实际情况有差异,加上人们对他国固有的刻板印象,更容易形成国际认知和舆论的感知偏差。

选择性信息接触和敌意媒体认知进一步强化了不同群体间的对立,使全球舆论场呈现出“我们-他们”的二元格局。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人们习惯性选择接收那些与既有认知一致的信息。确认偏差与归因偏差的叠加,导致公众对其他国家和文化的理解愈发单一化与负面化。由确认偏差和归因偏差产生的选择性暴露、选择性记忆,造成人们对国际舆论现象认知框架和解释方式的偏差,使得人们在舆论场表现得更加偏颇。

风险社会强化了国际舆论的不确定性和负面认知。风险社会增加舆论事件发生的潜在危机和频率。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影响深远,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易被忽视的“灰犀牛”风险和难以预测的“黑天鹅”风险都可能引发全球舆论剧烈波动,还可能导致全球舆论格局的系统性风险,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连锁反应。全球舆论中的“不确定性感知”增强,风险事件频发导致公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加剧,全球舆论中的“末世情绪”“对立情绪”频繁出现,进一步强化公众对某些国家或群体的负面认知。

主体和平台多样化发展并促成平台壁垒。全球舆论传播主体和平台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一方面体现在受技术、资本等因素的影响既有平台的演变上,如Twitter在被马斯克收购后,通过整合资源,升级AI技术架构,重塑商业模式,它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社交网络的定位,而是朝着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交流平台转变,使得不同行业、不同诉求的群体都能在新的X平台上发声,成为全球舆论的新参与者,极大丰富了舆论传播主体的构成。X的这种转变也刺激了其他社交平台或新兴网络平台的创新与竞争,更多小众化、垂直化、特色化的社交平台应运而生,它们分别聚焦特定地域、特定文化群体、特定兴趣爱好等,吸引着不同的国际受众群体,使国际受众可选择的表达观点的平台日益多样,有力地彰显了全球舆论传播主体和平台的多元化态势。现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受众也在使用其他多元社交平台表达观点。另一方面,各种新兴平台不断涌现,如Tiktok作为不同于西方价值理念和审查方式的平台正在崛起,还有政府、企业和媒体纷纷使用社交平台甚至自己创立媒体发声。

其次,技术隔离形成“平台壁垒”。中国以百度、腾讯、阿里、字节跳动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影响力,与西方以谷歌、微软、苹果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形成了独特的竞争格局,东西方差异和平台分割造成分裂和共识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并行发展。平台分割阻碍了不同平台及其用户间的交流互动,使公众更多从本地文化和立场出发解读国际事件,形成区域内部的一致和不同区域的对立。这种平台壁垒也表现在基于身份认同的平台用户聚集上,2025年初Tiktok难民大量涌入小红书即反映这一趋势。面临TikTok“不卖就禁”的威胁,寻找替代品的TikTok美国用户开始下载小红书,小红书和字节跳动旗下的照片分享应用Lemon8登顶美国应用商店排行榜,而美国本土的社交媒体平台极少吃到TikTok用户搬家的红利。TikTok在美的大量年轻用户对其内容、社区氛围和使用习惯形成了情感依赖,小红书的用户、内容以及社区生态等让TikTok用户找到熟悉的身份认同。美国“TikTok难民”在小红书上与中国网友展开了友好交流,反映出社交平台在全球舆论演变中强化用户黏性、身份认同和调解地缘政治的作用。

以“全国一盘棋”应对“全球一张网”

全球舆论场已成为国家间话语权博弈的重要阵地。面对“全球一张网”的挑战,中国需通过主动设置议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加强内外联动,以及未雨绸缪布局新兴技术,从容应对外部舆论挑战。

第一,增强直面应对的主动性,逐步改变中国被塑造的舆论被动局面。我国已初步扭转了西方媒体全面主导全球舆论的局面,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中国对外传播仍存“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问题,设置全球舆论议程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增强,应主动设置国际议程。面对全球性挑战,积极提出中国方案,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重大国际议题上,主动发声,抢占舆论先机,引导全球舆论走向。同时,增加英语新闻供给,如政府网站、高校网站可增设英文版。此外,通过多种渠道传播英文新闻,包括传统媒体、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等,采用符合西方读者阅读习惯的本土化表达方式,提供高质量、有深度、有价值的英文新闻内容。

第二,在全球舆论场中可借鉴西方的传播策略回应西方叙事。中国在应对涉华国际舆论中应掌握西方媒体的表达方式和逻辑,可借鉴西方的语言和价值观来阐述中国的故事。回应西方舆论时,要注重理解西方受众的诉求点和价值观,站在西方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升传播效果。面临美西方对华“舆论围攻”,不仅要见招拆招,妥善处置,更要针对其诉求点,主动出击。此外,建议充分考虑舆论战、信息战的困难程度和全球舆论环境的复杂多变的特性,针对不实信息建立新闻核查,需要不断更新核查方法,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核查策略。

第三,内外联动,扩大内外互动的效率。内外联动旨在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畅通中外沟通对话渠道,打造涉华全球舆论引导的“统一战线”,共同应对西方舆论的挑战。打好内外联动的“组合拳”,要完善制度规划的顶层设计,提升中国作为重要的区域性舆论中心的正面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回应国际关切,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如2023年以来中国过境免签政策带来入境外国旅客迅速增长,并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中国游”的积极舆论。

第四,提前布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语料库训练。加强社交机器人账号的建立以此提高计算宣传的效率和针对性,建立涵盖多种语言、多个领域的语料库,以确保生成的文本内容更加准确、丰富,能够更好地应对不同场景的舆论引导。还可应用AI检测技术,投入资源研发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生成虚假信息的检测技术,如新华社发布的“新华较真”智能安全引擎,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全内容进行智能识别、审核,及时防范虚假信息的传播,做到“用AI打败AI,以技术制衡技术”。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研究生魏相吉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2024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专项基金重大培育项目:“中国国际形象的网络塑造与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杨洸、邹艳雪:《数字媒体与情感极化:表征、成因与对策》,《新闻界》,2023年第9期。

②余红、李婳婳:《敌意媒体效应的溯源、沿革和本土化》,《新闻界》,2018年第7期。

③胡正荣、郭海威:《着力加快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对外传播》,2024年第9期。

责编/李一丹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