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众工作是党的一项根本性、基础性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党的事业成败。新时代以来,群众工作呈现出诸多新特点,主要体现为群众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对象更加广泛、环境更加复杂、方法更加多样。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要深入总结和把握新时代群众工作规律,坚持以更强烈的人民情怀站稳为民利民的工作立场、以更强烈的政治担当增强识变应变的工作韧性、以更强烈的服务意识提升处事办事的工作效能、以更强烈的历史主动扎紧防腐拒腐的工作篱墙,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关键词】新时代 群众工作 群众路线 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群众工作是党的一项根本性、基础性工作。善于开展群众工作、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新时代以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呈现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征,党的群众工作亦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躬身实践中,增进群众感情、把准群众脉搏、精准服务群众,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为此,应科学把握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切实提高群众工作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新特点
新时代以来,中国社会尤其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这使得群众工作在内容、对象、环境、方法等领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也为进一步提升群众工作服务实效提供了问题导引和行动依据。
一是群众工作内容更加丰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生产生活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不断拓宽,外延持续扩展,层次逐步提升。人民群众的需要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而是已经扩展到精神生活、政治参与、法治建设、社会环境、生态文明等多领域多层次。同时,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不够充足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主要障碍。这些问题影响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提升,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为此,党的群众工作要聚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关注人民群众需求在内涵、结构、层次和表现方式上的转变,不断革新工作样态,确保能够及时且有效地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二是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广泛。进入新时代,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广泛多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阶层结构的扩展。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深度调整,工业化、市场化与城市化程度大幅提高,并涌现出包括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及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在内的新社会阶层,全社会中等收入群体比例稳步上升,阶层结构持续扩展。其二,职业结构的丰富。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了各类平台经济的崛起,催生出卡车司机、出租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络直播者等众多新兴职业人群。其三,城乡人口结构的变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城镇人口占比已达63.89%,而乡村人口占比则为36.11%。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乡村人口占比已下降14.21个百分点,这反映出中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城镇人口规模持续扩大。综上,新时代群众工作对象相较以往更加广泛多样,势必要求应准确把握各类群体的需求和特点,以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三是群众工作环境更加复杂。新时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工作环境也发生了显著转变。其一,在数字化与互联网背景下,群众工作的方式和手段亟需不断更新迭代。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我国网民规模激增,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群众工作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转向更具数字化、网络化特征的沟通方式,群众也更倾向于接收简洁、直观、有趣的内容。这种转变对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做好群众工作要充分适应工作方式新变化,不断提升数字素养,具备适应数字化工作环境的技能和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信息传播的快速性,错误信息和谣言增多、传播速度加快,这不仅容易误导公众,更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这要求群众工作要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动态,通过有效引导舆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其二,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与个性化。群众工作需要更加注重倾听不同群体的声音,尊重和保护群众多样化的权益。同时,做好群众工作还要有较强的政策解读能力和法律意识,以确保在处理群众问题时做到合理又合规。
四是群众工作方法更加多样。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VR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社会正迅速迈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凭借其集成性、即时性、精确性和互动性等显著优势,为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多样化的技术支撑。一方面,数字技术显著提升了群众工作的覆盖范围。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官方网站、移动应用程序等数字平台提升信息传播效率,拓展群众工作边界,让更多人能够及时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并积极参与到政策落实中去。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有效提升了群众工作的服务效能。在以往的工作方式下,了解社情民意主要通过面对面交流、基层调研等形式。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之下,民众只需轻触屏幕,即可通过小程序、APP等工具反馈意见。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群众工作能够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准确把握群众需求的变化趋势,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充足依据。此外,VR、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能使群众工作获得沉浸式体验,无论是政策宣传、教育培训还是模拟演练,都能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增强了群众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科学把握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规律
研究新特点,探索新规律,是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为此,要基于前文所述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深入总结并准确把握群众工作的新规律,不断将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推向更高水平。
第一,以更强烈的人民情怀站稳为民利民的工作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影响中国发展的结构性与全局性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与供给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对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要满足人民群众更多的物质文化需要。一方面,要全面、完整、准确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既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又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发展红利。另一方面,要坚定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优化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供给,以更普惠的公共服务和更丰富的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二要满足人民群众更多的公平正义需要。要结合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涌现的新领域新问题织牢织密法律保障网,以更高效完备的立法、更规范严格的执法、更精准稳慎的司法回应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确保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和规则透明。三要满足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环境需要。一方面,要时刻心系群众安危生计,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持续发力,重点强化生产、食品、社会和国家安全等领域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优化基层居住环境,提供更多高品质生态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第二,以更强烈的责任担当增强识变应变的工作韧性。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深水区,随着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各领域深层次矛盾集中呈现且交织叠加,人民群众的关切日益强烈。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要坚定政治信念、强化担当意识,不断增强识变应变的韧性。一要强化群众工作的政治担当。党员干部要坚决主动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锤炼有担当、敢作为的政治品格,坚决摒除怯懦心理、突破唯上思维、抵制懒怠行为,敢于触碰民心所系的“真问题”、啃下影响造福民众的“硬骨头”,不断打破制约人民幸福感提升的深层利益藩篱,保障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每个人。二要树立群众工作的大局观念。党员干部要胸怀“国之大者”,强化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既要常思大局、常观大势,从整体上运筹好国计民生的“大棋盘”,又要善抓重点、善破难点,从实际处耕耘好谋福造利的“责任田”,准确预见人民群众的新变化新需要,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想在先、谋在先、干在先”。三要锚定群众工作的切入点。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通过真实广泛的调查研究摸清吃透不同群体所思所想所盼,精准掌握群众的利益关切和多样诉求,找到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又要提高研判复杂民情、破解复杂难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三,以更强烈的服务意识提升处事办事的工作效能。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快速普及为提高群众工作效率提供了支撑。要发挥好新兴技术手段在服务人民群众中的重要作用,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方便群众办事。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要充分发掘新兴技术手段同群众工作相结合的应用潜能,不断改进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提升处事办事的效能。一要加强同群众的网络互动。要加快从“面对面”向“键对键”的思维转变,善于运用网络媒体收集民意、解答民惑、排解民忧,重视微博、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社交媒体在网络舆论中的作用,充分团结网络群众力量、守好网络舆论阵地。二要完善线上化的办事服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搭建互联互通的群众工作信息化平台,提高群众工作的效能。三要加强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要重视数字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利用开展培训课程、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习交流等形式进行数字化技能培训,并将数字技能培训纳入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党员干部面向数字化时代的素养与技能。
第四,以更强烈的历史主动扎紧防腐拒腐的工作篱墙。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是群众期盼的实事,是攸关党的执政根基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最痛恨各种特权现象,这些现象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杀伤力。”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要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牢牢扎紧防腐拒腐的篱墙。一要着力改进群众工作作风。深化纠治“四风”,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严肃惩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犯法以及“走过场”“送人情”等问题,从重惩处无视群众诉求、压制群众批评、侵害群众权益的行为。二要坚决惩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瞄准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保、食药等重点领域,严格打击涉及民生的微小腐败行为,坚决消除阻碍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的“蝇贪蚁腐”。三要完善基层纪检监察机制。要推进完善人民监督的制度化落地,健全人民监督的法律保障,筑牢反腐败的人民防线,持续推进巡察监察下沉,坚决防治“灯下黑”,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正风反腐就在身边。
(作者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辽宁、魏倩倩:《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应对》,《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7期。
责编/于洪清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