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青年人才支撑

【摘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为青年就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科技进步催生了大量新型职业,拓展了青年的就业选择空间,但也加剧了就业市场竞争,对青年的职业适应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构成挑战。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就业市场的岗位需求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这对青年劳动力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青年需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主动适应产业变革需求。教育部门应加强学科建设,建立健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高校需加快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多方协同发力,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助力青年实现高质量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青年 就业 【中图分类号】D43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①“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代表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发展阶段特征规律的深刻认识,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发展动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高质量发展有深远意义。青年是创新的主体,在新技术研发、新业态培育、新模式创新等关键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

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青年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是新兴产业就业岗位增加,传统产业就业岗位减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继涌现,就业领域不断拓宽,新的职业和大量新岗位正源源不断地产生,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这为广大青年创新创业和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和平台,有效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当前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门需要匹配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受传统产业逐渐衰落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传统就业领域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

二是对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增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就业结构、职业结构,催生了新型就业形态。一部分传统行业正在大量使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就要求广大青年学会使用新的生产技术工具,掌握前沿引领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在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基础之上,这些先进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劳动者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例如,“无人化”工作岗位在装备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大量出现,无形中提高了职业的准入门槛,对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专业素养、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是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就业岗位增多。受益于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大数据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造了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近年来,政府不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打好国资布局“重组整合”“创新驱动”“三化发展”三张牌,将推动更多国有资本投向实体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以突破性、颠覆性科学技术助力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必将超越传统生产力的发展质态,为青年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与施展才华的舞台。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青年人才供需短板

一是新质生产力领域高端人才供需结构失衡。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大量的高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岗位往往供不应求,其原因在于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人才目前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下游环节。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技术不断积累和突破的过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要企业长期投入和政府前瞻性布局,这导致人才市场的供给一时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而青年成为企业急需的高端技能人才需要在工作岗位中经历一个长周期的培养。其次,从行业供求结构来看,面对传统行业招聘需求下降的变化,当前部分高校毕业生尚未充分提前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心理预期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注度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市场竞争力,找到符合专业背景和个人兴趣的工作对于部分高校毕业生来说仍存在不确定性。

二是人才培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匹配。伴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先后布局,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倍增器。与此同时,一部分落后产能逐步被淘汰,一些传统职业和行业也逐渐消失。从教育体系来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部分高校及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未能紧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缺乏对新兴技术和前沿知识的融入,相关专业的教学仍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项目经验,难以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从产业需求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迭代快、创新要求高的特点,在此背景下,复合型人才成为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这类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以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但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不同学科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术评价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呈现单一化特征,无法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复杂多变的工作场景。因此,要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科融合,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三是对培养青年人才的创新能力投入仍然不够。在我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征程中,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始终是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使其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的培养要求。目前,各高校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然而,在科研实践经验积累方面,仍存在可提升的空间。应进一步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向精细化和体系化方向发展,不断优化课程设置,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都能有序参与科研实践,接受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训练。同时,在科研硬件设施建设上,持续加大投入,改善实验室条件,提高科研经费保障水平,助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可以根据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轨迹,实行各学段连贯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引导学生参与项目研发工作,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给予长期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搭建联合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拓展学生参与企业研发实践的途径,增加生均科研经费投入,努力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科技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加快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青年人才

一是青年人才转变就业观念,适应产业变革发展的需求。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对适应产业变革发展需求至关重要。首先,大学生应依据自身兴趣、特长,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需求,科学审慎地确定专业方向,全面且深入地剖析当下就业形势,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新时代青年开辟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青年大学生应主动将个人专业选择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倾斜,优先选择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和前沿课程,通过系统学习与实践锻炼,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与创新方法,为投身新质生产力发展浪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筑牢坚实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其次,高校应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构建完善的职业生涯咨询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介绍就业创业政策与形势,帮助在校大学生充分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引导学生依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提前开展针对性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实践锻炼。最后,高校应结合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举办创业导师进校园活动,吸引相关企业参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此外,高校应组织开展多场毕业生双选会,做好访企拓岗工作,为青年人才拓展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资源。

二是加强学科建设,建立健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2024年,我国高校增设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之所以调整和更新本科专业设置,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青年人才,也是为了提高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此前少数高校对自身办学资源和特色优势的整合与利用不够充分,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办学精度,分散了学校的办学力量。如今,面对高端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高校正积极调整思路,致力于为国家创新发展输送更多适配人才。按照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提出的新时代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打造高等教育“质量中国”的目标要求,密切跟踪和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紧急开设一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上下功夫,有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未来应继续推动高校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结构,做好新增学科的规划论证,坚持需求导向,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为解决“卡脖子”等问题提供人才保障。

三是加快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青年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②我国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亟需改革重塑。按照建设“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的要求,构建起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全面发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育人体系。在培养模式上,扭转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的科教融合学科培养平台建设滞后的局面,深化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与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在集成电路、储能技术、生物育种、医学攻关、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急需领域,分批布局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主动承担国家级项目,深入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对现有学科专业全要素改造升级,将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前沿成果、最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

(作者分别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释】

①《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第738页。

②《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第740页。

责编/靳佳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