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链式”党建联建赋能环高校创新生态圈建设的“留下探索”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教育、科技、人才是稳固根基、擘画未来的核心支撑。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人才培养的摇篮、创新成果的策源地,在时代发展进程中举足轻重。构建以高校为核心,推动高校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的环高校创新生态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创新模式能有效破除高校创新资源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重重壁垒,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生态中的“链主”引领作用,密切与属地政府对接,广泛拓展企业合作,深化校地企协同合作机制,让科技成果、高端人才、产业需求等创新要素在高频次、高密度互动中实现精准对接,源源不断激发出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区位优势显著,周边高校云集,在屏峰山北、西溪之南,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浙江科技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等13所高校与科研院所,如繁星散落于葱郁绿意之中,丰富的科教资源蕴含着无限创新潜能。但长期存在的资源分散、协同不足等问题,严重束缚了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整合,阻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这一发展瓶颈,留下街道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创新路径,提出独具特色的“链式”党建联建模式。该模式以党组织为纽带,紧密串联高校、企业、社区等多元主体,搭建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平台,为环高校创新生态圈建设开拓全新道路,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探索出具有示范意义的协同创新发展新范式。

1

乙巳蛇年新春之际,人民论坛调研组踏入这座因宋高宗一句“西溪且留下”而得名的古镇,发现在西溪湿地的潋滟波光里,留下古镇在历经八百年烟雨的洗礼后,一座小和山科学城应运而生,正以创新为笔,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发展传奇。

“研究院+高校+企业”,打通从创新成果到规模应用的全链路

踏入扎根在留下小和山科学城的杭州微伽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入目便是一片繁忙却有序的景象。洁白的墙壁上,张贴着一排排专利证书,还有各种项目进度表,时刻提醒着团队成员研发的目标与方向。几位科研人员正全神贯注地围绕着量子绝对重力仪的核心部件忙碌着。

“这是我们研发的新一代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仪,今年将推向市场。”该公司负责人郭彬博士自豪地向人民论坛调研组介绍说,他们突破了国外的“卡脖子”技术,自主掌握了量子重力仪的关键核心技术,拥有和申请相关发明专利十余项,为地震研究、资源勘探、地质调查、计量测绘等领域提供精密重力测量仪器与服务,尽管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但在行业里已跻身全国前二,产品还服务于多家科研院所用户。

1

“这是我们在‘链式’党建引领下,‘研究院+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一个典型案例。”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喆向人民论坛调研组介绍说,通过党建联建,杭州微伽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与西湖天道量子研究院携手,联合浙江工业大学等单位,成功研制量子重力仪并交付给拉萨地震中心站,还作为参与单位共建杭州老和山量子重力联合观测实验室。

留下街道辖区内汇聚了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等9所高校,能提供大量科研人才、前沿学术理论与科研成果。同时,中船715所、省林科院等多家省部级科研院所也扎根于此,具备强大科研实力与优质实验条件。但长期存在资源分散、协同不足等问题,严重束缚了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整合。

如何打破这一局面?留下的做法是通过“链式”党建联建,构建“研究院+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打通从创新成果到规模应用的全链路。通过导师牵头、硕士团攻坚、企业配合生产的模式,产学研合作项目不断落地生根。如今,小和山科学城九成以上项目都有高校师生参与其中。像凯信光电新材料项目、智能科控项目、浙工大核电领域智能控制项目、杭电航空航天领域高精密磨抛高端装备项目等数十项重点项目,都充分借助了高校的科研资源与专业团队。

据了解,目前留下小和山科学城已落地西湖区天道量子研究院、西湖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浙江省工业设计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3家科创平台,产学研合作活跃,累计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38个、成果转化项目131个,“西湖英才”项目42个,新培育微伽量子、盛星能源、创式云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51家,新引进青年高层次人才5000余人、高层次人才873人。

高校教授当“村长”,“科技村长”给乡村接上智慧大脑

人民论坛调研组沿着西溪路驱车前行,映入眼帘的是道路沿线鳞次栉比的汽车4S店,一家紧挨着一家,传统燃油车品牌与新能源汽车品牌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店内人来车往,热闹非凡,满是繁华的商业盛景。

“西溪路原来可没这么繁华热闹,能有今天这景象,还得给浙江广成汽车集团总裁李斌记一功。”留下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主任唐锐笑着介绍说,李斌既是企业老总,现在还是他们留下的“科技村长”。

留下街道地处城郊接合部,既有传统乡村的治理难题,也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村社基层干部虽有发展经济的意愿,但缺乏相应能力。他们对经济、科技、管理和产业了解甚少。

“经过这两年的摸索,我们意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为村里补充一批专业人才,我们将其称为‘科技村长’。虽然名字里有‘科技’二字,但这个要打个引号,他们不一定是科技领域的专业人士,更重要的是要懂经济。像李斌这个企业老总,从事汽车销售行业,名下有100多家相关企业,他参与了我们两个村的发展工作,去年仅租金就为村里带来了300多万元的收入。”留下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喆向人民论坛调研组介绍说,2022年以来,留下街道通过“链式”党建联建创新推出“科技村长”机制,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以及量子科技、新能源等领域企业中选派23名专家,与辖区15个村社和两个园区“一对一”结对,担任发展顾问。  

“科技村长”的首要任务是破解乡村发展的科技短板。例如,浙江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卢纯福教授担任屏峰新村“科技村长”后,不仅帮助村集体盘活520新天地科技创业园2000平方米闲置空间,吸引科技企业入驻,还带领团队为社区老年人设计“开箱式浴盆”,解决助浴难题。“科技不能只停留在论文里,更要解决实际问题。”卢纯福说。  

留下街道的“科技村长”模式并非单兵作战,而是通过“村长+链长”“村长+厂长”“村长+行长”等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乡村全面振兴的“生态闭环”。  

在石马社区,“科技村长”潘雅辉(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院长)推动校地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基地”,为社区引入职业技能培训、青少年研学等项目,并促成企业与高校签订人才战略合作协议,每年为毕业生提供近百个就业岗位。

据了解,“科技村长”的使命不仅是推动产业发展,更让科技红利惠及民生。在留下街道的乡村,科技元素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智慧治理方面,“科技村长”开发的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村庄环境,智能安防系统守护村民安全;在科学教育方面,“科技村长”组织“科学夏令营”,带领孩子走进高校实验室,体验人工智能、木工陶艺等科技项目;在适老化创新方面,“科技村长”针对老年群体需求,开发便捷生活产品,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屏峰新村村民李大姐感慨:“以前觉得高科技离我们很远,现在‘科技村长’让娃娃们从小接触机器人、3D打印,连我家老人洗澡都用上了‘高科技浴盆’!”  

为确保“科技村长”机制长效运行,留下街道出台专项政策,提供资金扶持、项目对接、考核激励等保障措施。科技村长任期一般为2年,需定期提交发展规划并接受村民评议。留下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喆表示:“我们不仅要‘引才’,更要‘育才’,未来计划扩大合作高校范围,覆盖更多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  

正如浙江科技大学第一批创新创业导师、小和山高校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留下街道第一批“科技村长”亲历代表李建勋教授所言,从“实验室”到“村委会”,从“论文数据”到“民生实事”,留下街道的“科技村长”正用创新的火花点燃乡村全面振兴的希望。这一模式证明,当科技与乡土碰撞,激发的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动力,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人民论坛调研组认为,留下街道的“科技村长”模式破解了乡村全面振兴中人才短缺、技术落地难的痛点,通过“柔性引才”实现资源精准对接,为浙江乃至全国提供了“科技+治理”的鲜活样本。

“创业陪跑”服务多维赋能企业成长

在当下的创新创业浪潮中,留下小和山科学城凭借“创业陪跑”服务,实现上下游资源高度集聚,摇身一变成为相关产业的强大孵化器,助力众多初创企业如离弦之箭,快速发展。其中,杭州创式云科技有限公司便是一个成功范例。

杭州创式云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团队洋溢着青春活力。公司CEO竺颖龙与合伙人张毅文皆为“00后”,超半数团队成员来自周边高教园区。针对欧洲气候潮湿、多数家庭仍依赖传统水暖加热装置的现状,团队潜心钻研,推出以碳纤维干式发热的电热毛巾架作为主力产品。该产品兼具重量轻、功率小的优势,与外贸出海需求及欧洲低能耗市场定位完美契合,一经亮相国际市场,便迅速崭露头角。

在创式云科技成长的每一步,留下街道都给予了全方位的陪跑支持。不仅提供700余平方米的办公场地,还配套房租减免、人才补贴、资源对接等一系列利好政策。这些支持恰似及时雨,助力企业在创业初期突破重重难关,稳健前行。如今,创式云科技已成功获评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迭代至第五代,拿下欧盟、英国和中国专利300多项,产品畅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营收突破4000万元。

人民论坛调研组深入剖析后发现,小和山科学城的创业陪跑机制亮点频出。在行业龙头结对帮扶板块,蚂蚁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与初创项目深度绑定。从项目的最初设计,到经营管理、融资对接,再到市场拓展,龙头企业全流程深度参与。定期举办的“创业分享会”,汇聚众多创投机构,直击企业“找人、找钱、找商机”的核心痛点,让初创企业借助行业巨头的经验与资源,有效降低试错成本。

全链条资源对接机制也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依托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产学研合作开展得如火如荼。高校导师把控研发方向,硕士团队全力攻克技术难题,企业积极投入生产落地,“企业+高校+研究院”的协同模式高效运转。同时,专项基金设立与政策扶持双管齐下,房租减免、创业工位和人才公寓的提供,大幅减轻初创企业的运营压力。

“四链融合”生态构建是小和山科学城的又一创新之举。通过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成功培育出微伽量子、盛星能源等链主企业,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闭环。由高校专家和企业家组成的科技村长队伍活跃其中,积极推动资源导入与成果转化。

政策与平台保障为创业企业筑牢坚实根基。“西湖英才计划”“青年人才十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相继落地,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实实在在的利好不断释放。青年创新创业综合体拔地而起,集成“创客管家”服务体系,一站式满足企业创业过程中的各类需求。

党建赋能更为创业发展增添红色动力。“链式党建”品牌以功能性党支部为纽带,整合政府、高校、企业多方资源,有力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目前,小和山科学城已成立四个功能性党支部,覆盖创新链各个关键环节。

一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见证“创业陪跑”硕果。盛星能源在电力系统仿真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借助高校资源,特别是浙江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研究所的支持,以及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成功研发出全球领先的大规模电力系统数字实时仿真系统RT1000 - 0080。其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广泛应用于国内最大规模电力系统电磁暂态模型工程,并在2024年获评专精特新企业。

校园创业项目“SIOYIE芯毅”在蚂蚁集团的全程指导下,开发出智能卫生间整屋供暖产品“暖霸”。该项目在省市创新大赛中崭露头角,成功获得百万元融资并实现量产,开启了商业化发展的新篇章。

小和山科学城凭借“创业陪跑”服务,在资源集聚、机制创新、政策保障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激发了区域内的创新活力,为初创企业铺就了一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也为其他地区的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