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前沿理论 > 正文

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关系和社会运行规律的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需要锚定“中国自主”这个关键词,沿着“自立—自信—自强”的逻辑理路推进和深化。

以自立为基

自主首先是一个立场问题。“中国自主”意味着站在中国自己的立场上观察、认识和处理与中国有关的一切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这就决定了“中国立场”说到底是人民立场。在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中,“人民”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人民至上是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实践原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这既是对社会工作重要性的高度概括,也为我们站在人民立场构建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引。构建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必然要求从人民立场出发,彰显这一知识体系的人民性,确保其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知识体系,是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潮流的知识体系。

理论当中有价值,每一种理论形态背后都有一种价值底蕴,每一个思想之中都蕴含着一种价值内核。西方资产阶级的学者虽然标榜为“人民”著书立说,但“人民”只是旗号,实际维护的是其身后特定阶级或利益集团的利益。反之,中国人民手中握有自己的思想武器,始终掌握自主回答中国之问、引领中国实践的历史主动,就能打开一片新天地。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当年费孝通下决心研究中国自己的社会学,就是想要为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找到一条出路。他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曾评价:“费博士是中国的一个青年爱国者,他不仅充分地感觉到了中国目前的悲剧,而且还注意到了更大的问题,他的伟大的祖国进退维谷,是西化还是灭亡。”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更要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使之凝结党和人民的战略智慧和思想结晶,成为我们独立自主创造的思想产品。构建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要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这个基本点,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研究、解决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社会发展林林总总的现象和问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汲取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确保我们在社会学领域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能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对社会学的理论需求。

以自信为魂

自主,既要拥有自主之思想,也要拥有自主之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自主”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国人数千年来的精神命脉,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从精神文化这个维度看,构建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就是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探根溯源、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使社会学知识体系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彰显炽热“中国心”、浩然“民族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重大判断,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构建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也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植根于、传承于中华文明的强烈文化自信。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国本土的社会学不是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不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而应溯及中国先哲荀子创立的群学。群学内涵丰富、体系广博,蕴含合群、能群、善群和乐群等思想精义,涵括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等命题,彰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远追求。以这样的宝贵思想资源作为中国社会学的根脉,是我们应有的文化自信。中国的有识之士在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之初,就认识到荀子群学就是中国古代的社会学。比如,严复认为“群”与“社会”“中西字义之冥合”,将斯宾塞著的《社会学原理》翻译为《群学肄言》。今天,我们学习借鉴西方的社会学,首先要秉持根脉在我、以我为主的意识,从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中寻找和确立中国社会学的文化主体性,破除以西方中心主义认识和定位社会学的惯性思维,避免以拿来主义的办法全盘引进和照搬西方学术,将其作为自主创新需借鉴的资源予以辩证取舍。中国社会学研究者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的身份,传承好中国古代社会学的思想文化资源,厘清中国传统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何以“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国传统社会学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创造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的长处和精华,在兼收并蓄中推动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历久弥新、博采众长,创造出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社会学新成果。

以自强为要

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无论是自主之思想还是自主之精神,都不可能超越时空和历史阶段而存在,都是一定时期内实践的反映。构建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最终要扎根于中国实践。而新时代的中国实践,本质上是强国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完成这一中心任务,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其他国家也没有提供类似的参照。构建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就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的基本国情,从强国实践中来,到强国实践中去,构建起党和人民自主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所需要的先进的社会学知识体系。

近代以来,中国的专家学者研究和深耕社会学,坚持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从实求知,脚踏中国大地,关注中国问题,升华中国经验,彰显中国智慧,形成了社会学领域具有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和理论原创性的学术表达。自古以来中华先哲丰富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已经内化在后来者的民族风骨和精神血脉里,他们坚持走理论研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使开发出来的学术成果成为赓续中华文脉、扎根中国本土的内发理论。一代又一代社会学者运用深入实地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推动“百村调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等落地实施,创造出“差序格局”“社会结构论”“社会运行论”等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新概念、新表达、新理论。

中国的社会学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还将随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不断发展,伴随“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愈益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的飞跃不是体现在词句的标新立异上,也不是体现在逻辑的自洽自证上,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们构建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必须以我国正在强起来的实际为研究起点,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研究富矿,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厘清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社会行为方式等发生的深刻变化,尤其是新兴领域迅速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社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要加强社会工作、怎样加强社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以“十一个强调”为核心内容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工作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也为我们构建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思想航标。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引领,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使其更好契合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特征,更好解释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机理,更好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作者:刘光明,系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