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一个人如何的是品行,决定一名党员如何的是党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锤炼坚强党性、提高思想觉悟的重大政治意义,并将之作为终身“必修课”,常修常炼、常悟常进,永不止步、永葆本色。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党性概念和内涵。他指出,“讲政治最根本就是要讲党性”,“现在干部出问题,主要是出在‘德’上、出在党性薄弱上”,“说到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这说明没有党性这一基石,党员干部的各个方面就立不住、立不稳。可见,党性修养不强,既影响党员干部成长,也影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坚强的党性,是成为高素质干部的首要条件。“培根”“养心”首要的就是提高政治修养。领导干部要把政治修养摆在党性修养的首位,不断加强政治修养,增强政治信念的坚定性、政治立场的原则性、政治鉴别的敏锐性、政治忠诚的可靠性。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滋养,在加强理论修养中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真正做到武装头脑、植根灵魂、融入血脉,拧紧“思想开关”、筑牢“党性之魂”,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
党性修养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不加强修养和锤炼,党性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降低,甚至可能完全丧失。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是锤炼党性的大熔炉、提升觉悟的大学校。党员干部必须更加自觉地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在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涵养政治定力,恪守政治规矩,始终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更加自觉地把党规党纪作为衡量党性觉悟的重要标尺、提高党性觉悟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认真学习、模范遵守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涉及全过程各方面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涉及范围之广、触及利益之深、攻坚难度之大、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党员干部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打折扣、不搞变通,认真履职尽责,增强“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主动投身到乡村全面振兴“主战场”、基层治理“第一线”、改革发展“最前沿”,磨砺意志、锤炼党性、淬炼铁肩,自觉做党和人民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不懈奋进者、无私奉献者。
党性修养是一辈子的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加速演进的百年变局,广大党员干部更要自觉锤炼党性、提高觉悟,自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