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是第一个“非遗版”春节,蛇年岁首,600多万游客涌入大理市各大景区,在古城、喜洲、双廊深度体验扎染、捏制瓦猫、刻印甲马,品尝滋味丰富的“三道茶”。目前大理市拥有非遗传承项目共80项、各类非遗传承人284名。为守护文化瑰宝,大理市紧抓人才“第一资源”,以“育圈、扩圈、出圈”三步走,实现民族记忆活态传承,找到保护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用精资源聚力“育圈”
按批次持续开展非遗传承人评定工作,每年根据不同项目类别制定传承培训计划,并指导帮助传承人履行传承义务,支持鼓励各传习所举办培训班,2024年全市共举办20期培训班,培训人数超1200人,确保古老技艺薪火相传。同时针对扎染、刺绣、黑陶等非遗项目,持续实施“技能名匠培养专项”“青年技能人才培养专项”培养工程,培育了以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敬天窑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云绣服装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一批本土企业,走出一条以人育人、以人育企、以企育人的闭合培养路径,形成传承人吸引一批、传承企业带动一片的活态传承模式。
用好资源助力“扩圈”
促进各非遗传承企业、基地积极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建立“双向”合作模式,拓宽“非遗+研学”的发展渠道,定期举办非遗课程和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大理非遗、爱上大理非遗,并让学生的设计审美产生碰撞,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不断加大对非遗技艺的研究力度,形成了《大本曲三弦弹奏教学赏析视频》《白族扎染技法》等成果,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白族三道茶》《白族三道茶插画册》的编撰、修订工作。
用活资源全力“出圈”
鼓励非遗人才、非遗技艺“走出去”,在积极组织传承人参加国家、省、州举办的各类非遗展示展演及宣传推介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举办大理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暨非遗购物节活动、非遗进社区专题活动、非遗集市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对白族扎染技艺、甲马、白族服饰等非遗项目进行活态展示,体现大理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彰显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大理市委组织部 田宇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