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笑天(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独角兽企业作为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具有核心技术和独特竞争优势的未上市公司,是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是新经济新业态的风向标,也是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胡润《2024年全球独角兽榜》显示,近五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在平均增速和相对占比上,均出现明显放缓趋势,数量与估值增速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新发展格局下,应理性剖析我国独角兽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形成促进独角兽企业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加快培育一批极具创新发展潜力的独角兽企业。
我国独角兽企业发展面临挑战
从数量看,过去五年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从227家增长到340家,年均增速8.3%,低于同期全球独角兽企业增长14.9%的平均水平。从估值看,过去五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年均增速12.3%,低于同期全球独角兽企业13.7%的年均增速。从行业分布看,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独角兽企业发展迅速,但在大部分前沿科技领域的商业化步伐仍相对落后。
这些趋势反映出近年来我国独角兽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是我国独角兽企业获得融资难度大幅提升。一方面,国际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资本市场信心不足,海外投资者往往选择将资金存入银行或投资货币基金而非独角兽股权投资。近期,全球风投市场整体呈现“持币观望”态势,增加了我国独角兽企业获得国际融资的难度。另一方面,我国创投市场“募投退”机制不畅,不利于独角兽企业获得国内融资。在募资端,我国民间资金参与创投市场的意愿显著下降,社保基金、企业年金、银行理财等长线资金进入创投市场存在制度性障碍,导致我国创投市场规模缩小。在投资端,我国处于经济转型调整阶段,投资预期不稳削弱了投资动力。在退出端,我国创投市场高度依赖IPO上市,自2023年8月中国证监会明确阶段性收紧IPO节奏、2024年“新国九条”推出后,独角兽企业上市步伐放缓。
二是独角兽企业从外部获取技术的难度急剧增加。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通过产品断链、技术断供、人才交往限制等措施,试图阻断国际先进技术向我国企业转移。另一方面,部分跨国公司提出“中国+”方案,要求供应链企业逐步离岸生产,在华外商企业和国际资本加大了海外投资力度,带动部分产业向全球及区域性低成本中心转移。这些动向削弱了我国的产业集群优势,加大了独角兽企业参与全球产业生态的成本和风险,导致独角兽企业技术获取难度大幅增加。
三是“硬科技”类独角兽企业孵化难度高、孵化速度慢。当前,以经过长期研究积累形成、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明确应用场景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特点的“硬科技”创业门槛大幅提升,主要表现在需要创业者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长时间的技术积累;需要更多具备长期主义和雄厚实力的资本支持;需要更长时间实现颠覆性创新、突破“卡脖子”难题等方面。这类独角兽企业孵化难度很大,孵化速度较慢。
四是我国支持独角兽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近年来相关部委出台系列举措支持独角兽企业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少量跨部门政策未形成协同效应、部分政策延续性不足、有些政策因缺乏配套细则落地难、个别临时性政策虽时过境迁亦作为长期政策执行等问题。
促进独角兽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新发展格局下,加快培育一批极具创新潜力的独角兽企业,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在大国博弈背景下,应立足我国独角兽企业的结构特征与发展阶段,系统看待其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通过系列政策举措,加速形成促进独角兽企业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独角兽企业培育机制。统筹产业、财税、金融、创新、人才、知识产权等系列政策,形成衔接紧密、协同互补的国家独角兽企业培育政策体系。因地制宜优化政策措施、细化具体举措、深化政策落实,通过央地协同、多部门联动促进各项政策执行落地。积极发掘和培育潜在优质企业,分领域、分行业完善“孵化—培育—扶持—引导”递进式培育机制。
第二,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强化创投市场正面预期。引导保险、养老金等多种长期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提升创业者和投资者长期投资意愿。从采购、招投标规则入手,为产业链技术标准和商业化应用场景提供相应政策法律条件。严格执行中小企业占政府采购比例30%的规定,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酌情提升比例。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完善招标投标体制机制,清理涉及不平等对待独角兽企业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破除地方保护和所有制歧视。
第三,强化技术赋能,提升独角兽企业创新能力。建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单列一定预算资助独角兽企业研发活动。建设相对稳定的公益性专家技术团队,在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实验试验、检验检测等方面,为独角兽企业提供多层次、高水平技术赋能服务。推动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向独角兽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参与创新联合体,开展尖端和前瞻技术研发。
第四,在财政、金融等方面加强资源引导,为独角兽企业发展提供支撑。直接融资方面,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强优质独角兽企业上市培育,支持独角兽企业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间接融资方面,引导商业银行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规模,为独角兽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推动知识产权融资试点,引导商业银行以独角兽企业创新成果质量、专利含金量、研发投入强度等为指标来决定科技信贷的投放力度。
第五,推动对外合作,助力独角兽企业国际化发展。鼓励独角兽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发展海外市场和拓展新兴市场,鼓励独角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投资贸易合作。通过签订政府间合作框架、开展政策协调等方式,为独角兽企业国际化发展营造基础性制度环境。强化独角兽企业海外服务体系建设,为独角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财税扶持和金融支持,在产品开发、品牌推广、运输交付、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训、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对冲等方面予以援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