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强调:“着力营造潜心钻研的良好环境,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是激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一环,有助于加速推动构筑人才“高原”向构筑人才“高峰”转变。组织部门要打破惯性思维、改革评价机制、健全容错机制,营造让人才潜心钻研的良好环境。
松绑赋权,激活一池春水。发展环境好不好、用人环境优不优,人才最有发言权。营造潜心钻研的良好环境,让人才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必须努力打破行政化思维的桎梏,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性、事务性工作,让人才少一些羁绊束缚和杂事干扰,多一些时间和精力做学问、搞科研。要舍得向人才赋予更多自主权,最大限度给予人才技术路径决定权、团队组建人事权、经费使用财政权,激活人才的自主引擎,构建好“政府搭台、人才唱戏”的良好局面。要“穿针引线”式鼓励龙头企业组建产业链创新联合体,支持人才跨领域、跨行业流动,加速人才在产业链中互通交流、互促提升,推动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让人才发展的“毛细血管”更加畅通活络。
精准识才,校准价值坐标。只有人才评价抓得准、导向指得正,才能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干事创业环境,人才才能敢拼敢闯、人才活力才能持续迸发。要避免“一把尺量到底”,建立多元协同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聚焦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成就、市场贡献以及社会影响,广泛吸纳社会参与,确保人才评价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复合评价机制,以“综合贡献值”作为“最终考量值”,全面衡量各类人才综合能力,让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成为人才发展的“风向标”,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位子、不干事的腾位子,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最大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撑腰鼓劲,健全容错机制。创新的道路绝非坦途,无论是攻克“卡脖子”难题,还是实现“从0到1”的突破,都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健全人才容错体制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环境,人才才敢放下包袱、勇于试错、敢于尝试,在各自领域不懈探索、攀登高峰。探索设置“人才创新容错指数”,对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因技术线路选择失误、不可抗力或不可预见等非人为因素,造成创新失败或研发中止的,要酌情予以从轻、减轻或免责,推动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性环境,让人才“动得了心、放得了心、沉得下心”。引导设立“专项人才奖励基金”“风险补偿基金”,让资金围着人才创新转,为人才创新创业、进行长期科技研发解决后顾之忧,为人才潜心研究、建功立业保驾护航、厚植沃土。(作者:吴仁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