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浪潮中,青年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以青春的活力、创新的思维和坚定的信念,在各自的领域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青年的奋斗精神,更传递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启发更多青年在生活和工作中追求卓越,为实现个人梦想和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田丽丽: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代表
田丽丽博士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青年科研人员,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作为女性农业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了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进行的“三个突破”工作中,她深入基层,帮助亏损10年的茶园增益10倍,焕发生机。她还建立了山东首个“专家+农民”利益共同体,通过技术指导和产业帮扶,实现了利益分红。
田丽丽博士的实践表明,青年科研人员不仅要坐得住实验室的“冷板凳”,更要走进田间地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
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山东省农科院茶叶所田丽丽博士在茶园里。来源:科技日报
沙野:扎根田间的“科技小院”博士
沙野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生,他在吉林梨树的科技小院已经度过了七年多时光。他和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玉米种植试验,为当地农民提供技术支持。他们的工作不仅包括选种、施肥、耕地等实际操作,还涉及新品种的筛选和推广。沙野团队通过“科技小院”模式,将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用土地作黑板,以作物当教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自找苦吃”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态度。沙野和他的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成果,更在实践中锤炼了意志,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
沙野(左)和崔帅观察玉米根须样本。来源:新华社
张桂芳:返乡创业的“95后”村支书
张桂芳是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的党支部书记。她放弃了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她引进蜜本南瓜种植项目,流转500多亩土地,为村民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她的事迹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后,吸引了大家的关注,为村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回村是正确的选择”,张桂芳用这句话总结了自己的选择。青年应该有回馈家乡的责任感和担当。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青年可以发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张桂芳(右一)与村民在村庄里散步。来源:人民日报
杨淑娟:电商助力乡村振兴的“90后”
杨淑娟是河南省商城县原耕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她毕业后回到家乡,利用电商优势,将当地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全国。她带领团队打造了“互联网+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设生产车间,培育电商人才,帮助当地农户增收。她还推动了“稻鸭共作”产业项目,打造高端米品牌,带动了当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杨淑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青年应该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通过创新和实干,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921”团队:航天事业的“青年先锋队”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921团队是一支年轻的科研队伍,他们承担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搜救回收任务。团队成员们在严寒酷暑中坚守岗位,从草原到大洋,从荒漠到高山,他们研发的定向仪为航天器的精准定位提供了保障。在嫦娥五号返回任务中,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完成了任务,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责任感”是921团队的核心动力。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青年可以肩负起国家的重大任务,在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青年投身国家的航天事业,为实现航天强国梦贡献力量。
这些优秀青年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奋斗与追求。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只要心怀理想、勇于创新、脚踏实地,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成就。他们的故事也启示我们,青年应该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以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时代的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让我们用青春的活力、创新的思维和坚定的信念,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工作的每一个岗位上,书写绚丽的青春篇章。(作者:盛中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