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人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必须着力在打牢优秀乡村人员回归的基础、拓宽乡村骨干人才培育的渠道、提高选调人员的质量上下功夫,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坚强的保障。
夯实“回”的基础。要利用在外优秀乡村人员对家乡的情怀和优势,通过搭平台、建制度、树典型等举措,引导优秀乡村人员回归乡村。一是搭平台。搭建“产业带动”平台,以其既有的产业为基础,做好产业链条的延伸工作,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带动在外优秀乡村人员返乡创业。搭建“师徒帮带”平台,把产业基础好、专业技术精的优秀乡村人员聚集起来建立“师徒帮带”队伍,让“师傅”给“徒弟”传授产业发展经验,共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搭建“集体帮扶”平台,引导优秀乡村人员为本乡村的建设捐赠资金、引入社会资本,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良好氛围,为乡村开拓新的业态。二是建制度。一方面,在项目投资税收、厂房用地保障、资金配套支持等方面明确对优秀乡村人员回乡创业实行优惠政策。同时,在对优秀乡村人员回村任职中的待遇保障等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并把这些政策作为制度进行固化。另一方面,建立在外优秀乡村人员“不回家就能办妥家里事”的保障机制,为需要办事人员安排专人提供从咨询到办理的“保姆式”服务保障。三是树典型。把为本区域、本乡村在项目引进、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乡村人员选树为“先进典型”,进行突出宣传,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让他们既有“名”、又获“利”,吸引更多优秀乡村人员回归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
拓宽“育”的渠道。要针对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乡村干部等本乡村人才制定“育才”计划,拓展人才培育渠道,提高人才培育实效。一是走出去。与产业发展能力强、优势明显的乡村以及先进企业、相关院校等建立联系、加强合作,根据本乡村人才的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他们“走出去”,借助优质资源进行培训教育,不断提升本乡村各领域、各行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努力把本乡村人才培养成具有带领村民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领跑者、牵头人。二是请进来。根据本乡村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等情况,有针对性地邀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先进典型和党政机关、高校及企业在农业农村方面的专家学者到乡村来,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开展教育培训,为本乡村人才拓宽思路、创新管理、解决难题提供动力。
提高“选”的质量。以精准化选、点单式派、制度化管的举措,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一是精准化“选”。严格按照选派要求,从机关、高校、企业等单位精挑细选,把具有良好政治素质、懂农业会经营、爱农村愿吃苦、爱农民肯奉献的党员干部选拔出来,充实到乡村发展一线队伍。二是点单式“派”。依据乡村建设短板和弱项,结合选派人员的专业背景、能力素质、优点长处,并对各乡村和拟选派人员情况分门别类建立台账,提升选派人员与本乡村发展实际的“匹配度”。同时,对于发展状况较好的乡村,要选派更加优秀的人才任职,为其“锦上添花”;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乡村,更需要选派素质全面、具有“啃硬骨头”能力的人才去“雪中送炭”,在解决发展堵点、难点问题上“大展拳脚”。三是制度化“管”。建立和完善选派人员到乡村履职的前期挑选、履职表现及创造业绩相关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考核激励机制作用,坚持在一线识别考察干部,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成绩突出的选派人员倾斜,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积极发挥作用、建功立业。(江西省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杨荡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