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不断增强文化创新创造的历史自觉和战略主动

当下的中国,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对于中华文明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入,自觉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文脉,在对外交往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价值。这都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下文化创新发展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文明未来创造的坚实根基。这是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新高度,以及全球发展的新背景下的新认识。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为新的认知和理解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条件;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巨大变化也为这种认知的展开提供了新的前提。认识自身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宝贵,发挥其现实作用,也是当下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主题。当前,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认知的深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对于中华文明源头及其历史脉络的认识不断深化。传统是不断延伸和发展的,探究文明之源,厘清文明发展史的重要节点,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也让人们更深地感悟中华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的关键意义。这些年,我们通过考古发现、文献研究、典籍阐释等具体扎实的工作,从源头上厘清中华文明发展的路径和历史,从根本上去理解中华文明在全球文明发展中的意义。中华文明的独特形态和突出特性,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持续研究中更加清晰,考古发现的成就和文献研究的发展都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中华文明上溯五千年的历史脉络,中华早期文明在人类黎明时代无可争议的意义,都得到了更充分的彰显。中华文明的研究既和全球的成果息息相关,也有了自身的理论创造和认知开拓。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来没有中断过,它的生生不息、传承传播的力量,是中华民族发展和复兴的重要历史根基。

其次,对于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些年来,人们对中华文明中重要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念、美学意识等,都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知。作为一种独特的文明,中华文明滋养着一代代的中国人,蕴含其中的价值观念、生活哲理和思想观念都是文明传承的精华,也是认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独特性的关键。中国人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那些观念和生活样态,既是历史的基因,也在当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史是活在今天的,既是今天的来处,也是今天的生动部分。如“一带一路”既是历史的延伸,更是今天的展开。中华文明在和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理解自身的独特性,让这种独特性具有的巨大价值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中的很多部分,其实也是人类文化普遍性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人类。中华文明的精神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普遍性价值,既蕴含于它的独特性当中,也是从古到今不断和其他文明的交流中构造的。对于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价值更为深彻的认知和理解,正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第三,对于中华文化认同的强大精神力量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于中华文化认同的塑造,其实也是历史与当下的重要连接点。认同是一种认知的理性力量,也是一种感性的生命体验。让历史和典籍都活在人们的心中,通过历史的阐发、典籍的阐明、考古的证据、文化遗产的活化等,形成一种共同的认知和共同的情感,中华民族才能更具有凝聚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开放和多样之中,文明的血脉传承正是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支撑。让普通人和年轻一代具有历史感,激发社会从辉煌历史中创造未来的力量,各方面的努力都在发挥作用。从各种大众文化形式中对历史题材的关注,到年轻人自发对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产生强烈兴趣,都凸显了把历史融入今天的作用。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切历史感受,都是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未来新高度的重要基础。

第四,对于中华文明和文化遗产的世界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文明对话和文明互鉴,是这个时代超越文明冲突的重要支撑。而对于中华文明世界性意义的观照,正是文明对话的重要基础。中华文明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从未中断过,它所具有的智慧和洞察,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对于人类共同难题的解决,可以提供重要的参照和启迪。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都已经在相当程度上为世界所认知。而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中心的多元一体的思想和精神资源,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当下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留下了无数重要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无论是作为历史传承和发展的资源,还是人类记忆深处的积淀,在今天都具有无限价值。在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对话之中展现中华文明的价值,也是深入发掘文化遗产价值的意义所在。

我们的文化自信,一方面是中华文明内在精神气质的展现,它基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脉和绵延不断的文明力量;另一方面,也是对当下文化现实认知和理解的结果,基于中华文化所展现的强大生命力和正在彰显的全球影响力。有了文化自信,也就有了在文化领域中创新创造的根基,有了在中华文化发展中开创新局的能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扩大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精神力量,也是当下的重大课题。坚定文化自信,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让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就要处理好“古今中西”的关系。

在“古今”的关系上,今人和古人的经济社会条件、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异,汉语的表达已从“文言”转为“白话”,传统文化经过“现代性”阐释之后,其实已经和过去有了极大的区别。克服古今之间的差异,就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可释性”问题。因此,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可以为当代中国人理解的阐释表达,让传统活起来,让年轻一代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文明传统。

在“中西”的关系上,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之间更是存在着语言文字、生活方式、价值观方面的诸多差异。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换成为易于全人类理解的内容,也面临一个“可译性”的问题。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种认识当然有自己的依据;但从文化的“可译性”方面看,“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同样成立。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中更加易于被其他文化普遍理解的内容,反而更加容易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只有具备“可译性”的文化才能更好被了解。

因此,在融贯古今、会通中西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从四个方面持续努力: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当代思想之间的对话有更多关切。通过更深入的阐释和对话,让传统中国的思想精神和当下世界有更多的联系,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更多地被发掘和运用于当下的社会生活之中。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具体层面进行通俗化的理解和阐释,让传统的历史积淀在当下活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和公众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是重视大众文化和互联网等新的传播形式,通过更生动、更为中国人和全球公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四是以开放的态度,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保持自身的文化活力。

【本文作者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责编:周素丽/美编:王嘉骐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