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建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经营主体日益壮大活跃,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持续显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有利于增强发展新动能、形成发展新路径、拓展发展新空间,助力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掌握主动。
第一,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有效发挥载体作用。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产业转型升级是生产力变革的重要表现。新质生产力由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蕴含在以高端、智能、绿色、融合为发展方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之中,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国际上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过长期的去工业化进程,其竞争优势集中在高精尖领域和技术密集环节,产业结构存在严重失衡,供应链体系制约明显,产业体系的循环畅通性和内生成长性存在不足。反观我国则不然。我国经济总量超过130万亿元,拥有成熟高效的传统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和势头向好的未来产业,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优势突出。
在我国制造业结构中,消费品工业、原材料工业、机械装备工业营业收入结构比例大致为1.9∶3.4∶4.5,在主要国家中是结构最为均衡、部门最为完整的。总的来说,我国具备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深厚产业基础、宽广发展领域、强大内生动能。通过采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拓展转型新空间,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塑造竞争新优势,加快未来科技和产业一体化布局、培育发展新增长点,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条件有能力推陈出新,在各行业各领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第二,科技创新促产业创新构成双重引擎。
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起着主导作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研发与制造同频交互,从科技创新突破到产业转化应用的周期大幅压缩、进程显著加快。我国既是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制造大国,也是科技日新月异的创新大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叠加构成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双重引擎。
我国有能力统筹整合庞大的制造能力和优质的创新资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构建起高效、优质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形成先进生产能力、塑造产业先发优势。在十几年时间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技术创新突破、产业快速崛起并引领全球发展,这也印证了一体部署、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带来的巨大发展机会和增长潜力。随着越来越多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突破,将催生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形成更具创新性、更加高效的融合发展新路径。
第三,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培育发展生力军。
企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体。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数量多、类型全、梯度完整的现代企业队伍。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扩大外资开放准入,进一步提高各类企业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将涌现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积蓄动能活跃的经营主体。
多年来,我国拥有的大量实体企业扎根实业、坚守制造、深耕细作,在技术上攻坚克难、在产品上追求卓越、在市场上开拓创新,其经营模式正在从过往的成本价格竞争向更可持续的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在新技术变革影响下,传统领域的制造业领军企业已成长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数字智能技术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实践的重要群体。2024年,我国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4.1%,建设5G工厂4000余家。随着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专注新技术研发、锚定新赛道发展、探索新市场开发的创新型企业将加速涌现,成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为培育形成新增长点提供更大底气。
第四,以超大规模市场促进全链条顺畅循环。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能够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提供丰富多样、潜力巨大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当前,消费需求呈现高端化、品质化升级趋势,投资需求向高端、精尖、新兴方向转变,成为引领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布局的重要方向。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意味着能够通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创设各类应用场景,培育起完整内需体系,实现生产与消费、新业态与新需求之间的衔接互促,形成“科技创新—生产制造—市场应用”全链条顺畅循环,从而加快新技术在实践中探索验证和推广应用进程,并借助快速成长的市场需求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我国依托规模庞大、丰富多样的制造业场景,以新技术渗透应用为支撑,“技能+智能”“制造+智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制造新模式快速兴起,在“智改数转”、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工业互联网等方面走在全球前列。此外,面向人工智能、生命科学、量子科技等新领域,我国建立了系统完整的验证中试、孵化转化体系,为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提供坚实支撑,有利于新技术从科研机构、实验室走进工厂、走向市场。
第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改革命题,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其有关的体制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紧密结合。围绕发展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激发要素活力、扩大开放合作等,我国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打通束缚发展的堵点卡点,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需要推进创新性、深层次、系统性改革。当前,在科技创新上,“从0到1”颠覆性创新的攻关机制还不完善,“从1到100”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还存在瓶颈制约,迫切需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产业转型升级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存在投入不足、收益激励不够等问题,需健全相关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完善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在要素配置上,知识、资本、数据、人才等要素流动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通过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能够有效激发要素活力,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