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本质上是国有经济主动适应和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资源、机制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的过程,也是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导向和科技属性、培育并维持竞争力的过程。
纵观全球经济史和企业史,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是在技术革命浪潮下促进经济持续繁荣、保持企业基业长青的必由之路,也对各个时期的政府和企业提出了颇具挑战性的时代课题。国际知名科技巨头的兴衰及国内一些企业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的实践经验,既有利于全面认识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可能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体制性障碍,更为提升国资管理体制、国企经营机制与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适配性提供了有益借鉴。要通过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增加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的制度供给,有效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适应高风险、长周期的风险收益结构,构建注重参照行业基准的差异化绩效考核机制。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长周期的风险收益结构。一般来说,前期净投入较高,盈利前的亏损时间长、累计亏损规模大;“大浪淘沙”属性强,相当比例的投资难以完全回收,即便是在新兴产业中挑选最有前景的企业进行“掐尖”投资的创投机构,也有相当比例的投资企业经营失败,最终不得不以清算方式或其他低于投资成本的方式退出。可以采用基于利润贡献的绩效考核方式,对公司各产品(项目)实施全收入和全成本独立核算,计算虚拟利润,将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业务作为独立业务单元进行单独考核。同时,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不同产业,所处行业生命周期、商业模式等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不能简单套用针对传统产业的考核指标,也不宜为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设计一套统一的指标。因此,要注重参照行业基准水平及同行业领军企业设计差异化考核指标。建立以长期发展和战略价值为重点的创业投资基金全生命周期考核机制,既要“算总账”,对整体投资组合开展长周期考核评价;还要“算大账”,考核评价以功能作用发挥为核心,兼顾短期效益回报等要素,不以单纯追求财务回报为目标。
适应创造性破坏效应大、技术迭代快的技术特性,构建有利于内部竞争和快速决策的内部管理机制。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新、创造性破坏效应大、技术迭代快的技术特性,对包括全球著名科技公司在内的大企业都构成了巨大的管理挑战。从新兴产业发展史看,不少大型科技企业反而难以与初创型小企业竞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内部层级多、决策慢导致错失时间窗口。一是建立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考虑设置首席科技官负责对前沿新兴产业的研究和推动,将研究和发展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纳入董事会重要讨论事项。减少涉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层级。二是完善内部创业机制和“赛马”机制,为内部创业团队提供充分市场化机制,并为其提供研究平台、营销渠道、供应链等方面的战略支撑。三是内部成立独立的企业风险投资运营团队,专注于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创业投资视角捕捉颠覆性创新机遇,努力投资和培育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企业。
适应研发密集、知识密集的投入特征,构建有利于增加研发投入和吸引优秀科技人才的要素投入机制。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技术先进性是行业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要素投入方面呈现出研发密集、知识密集的特征。一方面,建立与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强度相匹配的研发投入机制。国资管理部门可分行业收集并公布研发强度数据,为国企的研发投入决策提供参照。国有企业根据不同行业情况,从国家、企业、社会角度完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实行“研发投入视同利润”的机制;把研发成本全部纳入公司的公共成本进行公摊,以此激励各事业部和团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建立有利于吸引和留住顶尖科技人才的人才激励机制。以知识价值、重大成果产出、业绩贡献为导向,从经济激励、荣誉激励、成长激励、环境激励方面构建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重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国企薪酬体制,为科技人才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在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试点并推广员工持股计划和期权激励,在公司上市、税收等方面加强配套,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
适应规模效应强、最终行业集中度高的行业属性,构建有利于发挥国有资本协同效应的统筹协调机制。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规模效应强、最终行业集中度高的特性。规模效应强、规模优势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规模与技术进步相互促进并快速降低生产成本,一旦在规模上处于劣势就容易带来难以解决的成本劣势。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光伏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获得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源于规模优势带来的规模效应。与传统产业相比,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快速技术进步和激烈竞争后,往往形成高集中度的行业格局。无论是大语言模型、电商平台企业和社交网络,还是智能手机、动力电池、高端人工智能芯片,都呈现出高集中度的特征。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是手段,形成竞争优势才是目的。要强化主责主业指导,避免低层次同质化竞争。在发挥国有企业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国资管理部门应有必要的主责主业管理,突出不同企业在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领域集中的主攻方向,并建立必要的动态调整机制。还要加大协调整合力度,使国有资本在有潜在优势领域形成必要的规模。通过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促进资源向产业链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集中。统筹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技术迭代和产业发展方向,实现重点领域的攻关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