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一德(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激励。在知识产权制度改革中注重系统集成、提升效能,能够有效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动力和保障。为此,需聚焦核心目标,统筹法律、经济、行政和社会等多个维度,促进各项知识产权改革举措的良性互动和整体效能提升,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高效能的知识产权制度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系统集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够对科技创新活动形成激励和保护。现代科技创新不再是个体的单打独斗,而是有组织、有规划、成系统、成链条的社会行为,是一个涵盖发明创造和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商品化的系统工程。知识产权作为科技创新的纽带与桥梁,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其转化运用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推动知识产权高效运用,能够有力促进创新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加速释放创新活力,实现创新成果从创造、转化到产业化的系统性突破。另一方面,有助于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国都在积极运用国家力量争夺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创新不仅是企业间的商业竞争,同时也已成为国家治理能力和知识产权治理水平的较量。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覆盖领域广、涉及方面多、参与链条长,只有充分整合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信息等各类资源,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国际合作全链条,才能建立起与国内国际形势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治理相关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更好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实施和管理依据主要是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单行法,体系较庞杂,各管理部门间协调机制尚不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存在明显短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对科技创新的激发和保障作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基本原则和基础规则的系统集成,进一步明确规定知识产权的概念、性质、范围、权利人的权利和义务、侵权认定标准以及救济措施、执法机制、域外适用等核心内容,为知识产权综合管理奠定统一的法律基础,推动提升知识产权制度的整体效能。
与此同时,知识产权的运用转化关键要依靠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发挥作用,通过各种力量的系统集成,提高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协同保护效能,使其更好服务于整个创新生态系统。
发挥好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着力促进创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高效融合,优化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体系,支持国家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连接区域和行业机构,在知识产权交易、专利导航和推出专利密集型产品等方面强化平台功能,加强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支持,降低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成本,培育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良好生态。
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高质量创造机制,鼓励企业加强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加快知识产权运用转化,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研发、生产、经营全过程。支持企业建立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大力培养专业化运营人才,提升知识产权市场化运作能力。
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源头作用。当前,我国企业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已超过50%,但高校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却长期低于5%。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以产业化前景分析为核心的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通过与企业开展精准对接,促进高价值专利的转化应用,加速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实现产学研深度协同,贯通从基础研究到高价值专利培育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转化路径。
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知识产权系统集成不仅要着眼国内制度体系建设,还要统筹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网络的系统集成,能够有效促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资产评估、成果推广应用、转让许可等的协同发展。要坚持开放包容、平衡普惠的原则,维护国际知识产权多边体系,深度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继续推进“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建立国际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为跨国创新活动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