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时事洞察 > 正文

通过“Z世代”向世界展示中国之治

作者:赵庆(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话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范大祺(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

“Z世代”是个网络流行词,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概念。“Z世代”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等影响比较大。在当今国际格局剧烈变化的背景下,“Z世代”已经成为人口数量众多、影响力巨大的群体之一,备受国际社会关注。他们被称为“数字原住民”,擅长通过网络媒体向世界展示国家治理形象。“Z世代”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及其演变趋向,对于国家治理和世界的演进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Z世代”成为影响世界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Z世代”是最具全球化意识的一代,通过社交网络媒体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数字化和全球化是“Z世代”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时代背景。他们许多人在十岁前拥有第一部手机,不仅对于即时性信息、碎片化阅读和交互式服务的移动新媒体平台有着强烈需求,而且拥有自主发布信息的意愿和能力。在这一群体中,在社交媒体账号拥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的青年“网红”大量涌现,甚至很多已成为舆论场的新兴主体。即使是在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国家,“Z世代”群体的网民比例也远高于其他代际群体。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机构,无一例外地将塑造“Z世代”世界观工作视为数字时代媒体影响力、生命力得以存续的必要前提。他们从议题设置和叙事方式着手,根据“Z世代”的特征、偏好和信息需求进行定制化内容生产和传播。

“Z世代”崇尚多元、平等、包容等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如今,开放化、匿名化、交互性的网络环境促使“Z世代”更愿意与不同年龄、不同国籍、不同价值观的年轻人一起在网上进行交流。他们国际化意识较高,更加重视个人价值,不主张以性别、国籍、肤色等属性区别对待他人,对于不同看法更为开放包容,对西方国家更具有批判反思能力,关心新兴国家、特殊群体。与此同时,“Z世代”出生于物质相对丰裕的时代,在人均GDP走高而人口出生率下滑的情况下,享受到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家庭关爱。经历过经济波动、环境挑战和全球性健康危机,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觉日益强烈。这使得他们比以往任何“世代”都更希望通过自身的力量推动社会变革,创造一个对地球环境更负责任、对全球人民更友好平等的未来。在社交媒体上,他们不再一味追求表面的点赞和评论,而是通过讨论和分享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为改善世界发展和国家治理积极发声。这种渴望超越国家的视角,指向了真实和深层次的人际互动,为寻求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治理寻找解决方案。

“Z世代”善于运用新技术、新媒介,通过创作跨文化艺术作品、发起网络文化活动、参与国际志愿者项目等方式,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本国文化特色。媒体交流方面,在以B站为代表的视频分享平台上,大量由“Z世代”创作的跨文化内容受到热捧,播放量动辄上亿。在抖音国际版(TikTok)上推介各国文化特色和生活体验的大博主,同样吸引了各国海量年轻粉丝的点赞和评论。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原创游戏《原神》等文化产品更是受到许多外国“Z世代”的喜爱。现实交往方面,“Z世代”积极参与国际志愿者活动以及跨国电竞、体育交流等形式多样的社交互动和文化体验。教育交流方面,越来越多的“Z世代”通过留学、交换项目、学术合作等方式,到不同国家学习和交流,或是通过在线课程打开跨国文化交流的大门。旅游交流方面,“Z世代”是最愿意借助这一方式了解世界、结交朋友的群体。这些新趋势,展现了年轻一代在文化交流中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潜力。

中国“Z世代”群体的主要代际特征

爱国主义与国际视野并存,具备较为理性的中国观、世界观。中国“Z世代”成长在中国发展最迅速、综合实力增长最快的时代。他们的爱国热情、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更加强烈。互联网和相对多的跨国经验让中国“Z世代”对世界的现实状况有更为切实的了解和认知。他们能够深入感知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变化,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往往以中国的角度更实事求是地看待世界。

创造力与AI共舞,助力更好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中国“Z世代”熟悉并掌握信息技术,拥有更强的网络文化创造力和社会话语主导权。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认同感,并赞成应当予以维护、继承和发扬,更对包括非遗、传统节日、国货等在内的中国元素非常热衷。但同时他们也追求观念的变革和创新,AI技术的发展为“Z世代”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他们相信AI能够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他们利用AI进行艺术创作、数据分析、游戏开发等,试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产品和服务,并更期待将其推向国际市场。

“Z世代”在消费上趋于多元与理性,在投资时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价值观的契合。“Z世代”的消费多元化体现在对个性化的强烈关注上。比如,近年来盲盒、国潮的兴起,盲盒的随机性满足了“Z世代”追求新鲜感的心理需求,而国潮的流行则彰显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与此同时,“Z世代”在消费上也展现出了高度的理性化,他们不再盲目追求品牌,更注重产品的质价比,并且更愿意在国内积累财富,而不是进行全球资产配置。他们在挑选投资方向上,往往优先选择那些符合环保、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标准良好的领域。他们不仅关心投资回报,更关心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关注人类发展的共同价值,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Z世代”对国际信息的感知也体现在他们对全球性问题的关注上。他们对气候变化、种族平等、性别平等、社会公正等问题高度关注,有着独特的见解,并希望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在这一点上,中国“Z世代”与海外“Z世代”的政治社会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均普遍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大国之间应摈弃冷战思维,共同建设一个和平、繁荣、多元化的世界。他们还通过参与国际志愿者项目、国际交流活动以及通过在社交媒体和各种舆论空间中积极发声,支持推动国际合作。

让“Z世代”成为展示中国之治的重要力量

虽然中国“Z世代”一直传递着正能量,但随着近年来“内卷”“躺平”等话题多次引发群体共鸣,一定程度上也映射出该群体普遍存在的社会焦虑。如今,“Z世代”已经成为媒体数字化转型的直接变革者,其创造力必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下一步,应有的放矢做好面向中国“Z世代”的主流价值传播,充分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国际舆论场的“新意见阶层”。

一方面,紧贴“Z世代”需求,了解他们关心什么。传播者自身需要不断追赶“Z世代”的喜好,才能制作他们喜欢的产品。主旋律、正能量的内容需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进行传播,用他们听得懂的话语来传播。同时,发挥“自塑”优势,根据海外“Z世代”的兴趣点,在垂直领域培育本土化青年“网红”,使其展现同龄人的亲和力,将中国价值与中国主张融入创作之中,用“Z世代”影响“Z世代”,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另一方面,以中华文化为切入点,运用好数字媒介充分激活“Z世代”主观创造性,支持更多青年投身、创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的源泉。国内“Z世代”与海外“Z世代”沟通有其天然优势。鼓励青年在网络上积极发声,从青年人生活化、人格化的视角提供多元丰富、生动鲜活的信息,最终形成国际青年能够接受、喜爱的主流文化圈层。

最后,“Z世代”自身还应进一步提升媒介素养,理性对话,避免在网络上使用强势的对冲式话语,以更加真诚朴实、平等尊重的姿态,与主流价值观内容同频共振、交融互补,更好服务国家大局。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