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春节申遗成功的文化价值和文明意义

摘 要:春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践载体,其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而且融合了儒、释、道等思想精髓。春节成功申遗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里程碑,更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深远意义。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仅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有力文化支撑,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促进了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春节成功申遗标志着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升级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有助于增进全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理解,推动文明多样性和全球文化交流互鉴,对构建和谐世界、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春节 文化遗产 文化传承 文化主体性 全球文明倡议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丰富资源。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致敬。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春节文化集中体现了儒、释、道等不同思想的精髓。其成功申遗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推动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提供了重要支撑。

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践载体

春节起源于中华上古时期的岁首祈岁祭祀活动,历经周朝的“腊祭”发展,至汉代基本定型,至今已有数千年的传承与创新变迁历史。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民俗节日,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全民文化实践。

春节的文化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博大精深、意味深长隽永。从腊八节开始到元宵节结束,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习俗、传说和寓意。腊八节,又称“佛成道节”,腊八粥亦称“佛粥”,由十多种谷物和果品熬制而成,寓意增福、尚德、长寿,从中医学角度看,也具有润胃健脾、生津利化的功效。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人们用粘糖瓜祭拜灶神(道教神祇之一,后融入佛教斋神的意象),祈愿天降福禄、多赐吉祥。腊月二十四是南方的小年,人们开始大扫除,直至大年三十,清除一年的秽气,以清净面貌迎接新年,俗称“扫年”。腊月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大净洗、二十八贴年画、年三十贴春联等。除夕,北方吃饺子,南方吃鱼,全家团聚守岁,其间穿红衣、点红灯、贴春联、放鞭炮、烧香祭祖,阖家欢度吉祥夜。正月初一,作为岁元、月元、日元的“三元之日”,内容更为丰富。清晨开门放鞭炮,寓意“连中三元”“福禄寿喜”“六六大顺”“百子爆”以至“满地金银”,祈福新年纳吉迎祥;在古代,燃放爆竹不仅象征辞旧迎新,还具有保健安康的实际价值,因为冬春之交天气冷燥,易发瘟疫,鞭炮的硝烟具有杀菌消毒作用;“打灰堆”讨吉利、贴门神祈平安,拜年时送橘(桔),寓意贺年讨喜、奉送吉祥;小辈向长辈磕头跪拜,拜年时孩子们可讨得压岁钱,充满童趣;新年食俗丰富多样,如饮椒柏酒、屠苏酒,吃五辛盘、胶牙饧等,均具有避瘟驱疫、养生健身的功效。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寓意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驱除;这一天多数商店开门营业,故称“破五接财神”。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类的诞辰日,一些地方吃“七宝羹”“捞鱼生”,以此取吉兆、除邪气。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年中月亮首次圆满之日,人们同迎天官、地官、水官这“三官神”,张灯结彩、礼佛祈福、舞龙狮、踩高跷、猜灯谜、对春联,团圆美满、喜气洋洋度过“上元节”;佛教认为这一天是佛灯节,人们点灯祈福,保佑平安,放灯狂欢是元宵节的一大特色,故又称“灯节”“灯会”,其中除了象征五福的各式花灯外,还有丰富的猜灯谜等活动,文化意蕴深厚;元宵节的“元宵”是全国无论东西南北、男女老少都能享用的团圆吉祥食品,有“汤圆”“圆子”“团子”等别称。春节的活动形式无论具有怎样的地域特色或少数民族色彩,其承载的安康和乐、幸福吉祥的文化价值却是高度一致的。

春节文化凝聚了以儒释道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春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尽管南北方不同地域和民族存在一定差异,但春节文化具有全民性的特点。春节里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深受儒释道三家主流思想的影响。从哲学角度来看,春节不仅是一个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祈福平安的节日,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和人生智慧。首先,春节体现了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春节是家庭团聚、祈福平安的重要时刻,这与儒家“和为贵”的理念一脉相承。儒家强调“仁爱”与“礼制”,主张通过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春节的习俗,如祭祖、拜年、团圆饭等,不仅维系了家庭关系,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其次,佛教提倡慈悲为怀,强调众生平等,追求内心的清净与解脱。春节的祭祀活动和对祖先的尊敬,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体现了佛教“善因福报”的思想。道教则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春节的庆祝活动如放鞭炮驱邪、祈求丰收等,反映了道教追求自然和谐、清静无为的思想。再次,春节体现了中庸之道与平衡哲学。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在行为和思想上保持适度,避免极端。春节的庆祝方式,如守岁、拜年、吃团圆饭等,都体现了适度、平衡的生活态度。同时,春节也融合了佛教的“中道”思想和道教的“无为而治”理念。佛教强调“不偏不倚”,追求内心的平和;道教则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结果。这些哲学思想共同构成了春节庆祝活动的精神内核。此外,春节蕴含着善恶因果与道德修养的思想。春节习俗中充满了因缘果报和道德修养的元素。佛教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春节的祭祀活动不仅是对祖先的尊敬,也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反思和警醒。儒家则通过春节的家庭聚会和礼仪教育,弘扬孝道和仁爱精神。道教则通过春节的庆祝活动,如祈福、祭祀等,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清净与平和,增进道德修养。最后,春节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生命观和宇宙观。春节的庆祝活动如祭祖、祈福等,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生动体现。

春节申遗成功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

春节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和合精神与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它融合了中华文化中儒、释、道思想精髓。其丰富的节日习俗既包含了儒家的礼仪规范,又蕴含了佛教的慈悲精神与道教的自然哲学,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和谐共生的智慧。因此,春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申遗,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里程碑,更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深远意义。这一成就表明,春节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为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经验。这种传承与弘扬不仅延续了中华文化的根脉,也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推动了全体人民的精神共富。

春节申遗成功助力夯实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成功申遗,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升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申遗成功进一步激发了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认同感和自豪感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之源,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春节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符号,其成功申遗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文化治理中的话语权和文化自信的提升,标志着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迈上新台阶,对于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春节申遗成功也为我国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借助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表演传统曲艺等创新手段,进一步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也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春节申遗成功有利于巩固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1],“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根基和源泉,具有厚重的主体性基因和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情怀和道德规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根本。春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载体,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连续性;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还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精神和生活方式。春节申遗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也有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使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加保持独立性和主导性,有效强化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春节申遗成功增强了以此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4]。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成果,它的普惠性、全民性更增强了以其助力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信心。可从共创、共建、共享三个角度来理解春节文化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意义:在共创方面,春节是全体中华儿女参与的文化实践,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春节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庆祝春节,共同参与制作传统美食、装饰家园等活动,还会共同创作符合现代潮流的新年文化作品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也促进了社区和邻里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还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从共建角度看,春节期间,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共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各地通过举办庙会、灯会等活动,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同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参与其中,帮助困难群体和偏远地区的人们感受节日的温暖。这种多方协作的模式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推动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就共享而言,春节的庆祝活动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共享,更是精神盛宴的共享;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民俗——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更是通过数智网络技术将全国各民族连在一起,不仅可集中展示各地标识性非遗技艺和产品,还共同营造和乐氛围,欢度除夕、喜迎佳节;通过公益项目和慈善活动,社会资源向需要帮助的人群倾斜,使更多人感受到节日的温暖和幸福。这种共享不仅满足了不同群体的精神需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春节申遗成功对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具有重要价值

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春节申遗成功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还为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的契机,成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助推器。

春节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标识性民俗从民族重要节日升级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盛宴。春节承载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等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贵和尚合的社会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祖、拜年、贴春联、放鞭炮等,这些习俗跨越时空、绵延不绝,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也通过海外华人华侨的传播走向世界各地。无论春节的文化形式如何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其蕴含的健康、福寿、喜乐、吉祥、和合、美善等文化价值却具有真正的“普世性”,无不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人民所向往、所追求,春节申遗成功,为这种当代最具“普世性”的文化价值的传播与践行创造了大好契机。

春节申遗成功有助于增进全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理解。春节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的项目,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目前,全球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各类春节民俗活动,其中,近20个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约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以各种形式庆祝农历新年;各国华人每到春节都会贴对联年画、放鞭炮烟花、吃团圆年饭、舞动蛟龙灵狮、踩高跷猜灯谜等,载歌载舞、喜气洋洋,赢得所在国群众跟着手舞足蹈、喝彩唱和,加之不同年份属相生肖的丰富文化含义,充满不同族群、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之间的美善吉祥。同时还有约1.6亿非华裔人口通过点亮“中国红”、举办联欢晚会、包饺子、到中国旅游等,参与体验春节活动;有的甚至还将春节民俗融入本地生活。这不仅展示了春节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传播和践行,也是世界和平、社会和谐、家庭和睦、人民和善、生活和美的形塑与成长,这必将为世界带来光明和进步。

春节申遗成功强力赋能人类文明多样性及其全球交流。春节的成功申遗,体现了中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作为一项全民共享、开放包容的文化盛事,春节的文化价值超越了国界,具有世界性意义。春节文化所蕴含的和谐、和平、团圆等理念,与当今世界对和平、和睦、和谐的普遍追求高度契合,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搭建了重要桥梁。通过春节这一文化符号,中国不仅向世界分享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展现了中华文明在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从中国人的狂欢到国际社会认同的节日,从中华民族文化到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春节申遗成功为世界人民提供了美善和乐的精神食粮,也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一直以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春节的成功申遗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引领作用。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春节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通过举办新春巡游、庙会等活动,吸引更多海外民众参与并了解春节,助推全球文明倡议的践行落实,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作者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段兰兰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略

责编:冯一帆/美编:王嘉骐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