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让文化遗产更好走进公众生活

摘 要:“文博热”“非遗热”“国潮热”的兴起,从不同维度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发展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高度关注和热爱,展示了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强大生命力。要通过构建“人”和“文化遗产”双中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架构,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持续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把握年轻人的市场需求,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助力作用,让文化遗产更好地走进公众生活,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关键词:文化遗产 文博 非遗 国潮 公众生活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博热”“非遗热”“国潮热”成因分析

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对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基本任务、重大关系、保护理念、工作体系、制度保障等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人们对文博、非遗、国潮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到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藏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文化自信的源泉、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关注,为“文博热”“非遗热”“国潮热”的兴起提供了强大的价值认识支撑。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文博热”“非遗热”“国潮热”兴起的重要原因。文博机构通过创新创造让文物活起来,非遗传承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更符合当代人审美和生活需求的非遗产品,使非遗在当代公众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国潮品牌和产品更加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潮流相融合,打造出独具中式审美和世界设计语言特色的国货“潮品”,满足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时尚生活的双重追求。

全社会文化自信的明显增强和文化主体意识的普遍提升,使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更加坚定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认同,不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是积极从本土文化中寻找灵感和力量。“热”的现象正是人们文化主体意识觉醒的体现,人们主动去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展现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营造了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宣传,从文化活动到媒体传播,都在积极倡导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社会氛围的形成,使得“文博”“非遗”“国潮”得到了更广泛的社会认可和参与,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投身其中。

经济发展和消费提质

“文博热”“非遗热”“国潮热”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与消费提质的共同推动。经济发展与消费提质二者联系紧密且相互促进,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消费提质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动力来源。进入新时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攀升,过去十年间平均增速达6%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整体的消费能力和意愿增强。在基本物质消费得到满足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促使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文化消费。这其中文化消费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日常文化消费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审美体验、精神享受和品质提升,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这些变化和需求推动了消费的提质升级。另一方面,消费提质的变化反过来又会促进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市场动力。

近几年博物馆观众数量逐年递增,2023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达到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故宫博物院年客流量高峰时超1000万人次,同时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特色展览“一约难求”,上海博物馆(下简称上博)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过年——春节主题展”日接待观众总数均超万余人次,开展即满约。文创产品“爆款”频出,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4个月销售53万件,上博古埃及展文创销售超1.42亿元,苏州博物馆的授权联名特色茶饮一经推出仅江苏地区就辐射店铺超500家,联名月饼销售4.2万盒。

消费提质倒逼非遗产品创新。传统剪纸融入现代设计成为装饰潮品,很多特色非遗美食经改良后入驻商超,市场空间不断拓展。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全国各地非遗特色旅游线路、体验活动吸睛又吸金,江苏南京秦淮灯会、湖北十堰郧西七夕节、贵州丹寨等线路受到热捧。非遗传承人线上直播、开店,各大电商平台上的非遗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欢迎。2023年淘宝天猫平台数据显示,非遗产品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73.2亿元,同比增长37.7%,是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5倍多,非遗相关产品的消费者达到2.49亿人次。经济发展消费提质,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不断提升,对国货品牌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大增,消费者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对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有了更高的要求。

公众生活方式的改变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追求已成为社会各领域工作的源动力。伴随着社会结构关系和生活资源供给条件的转变,人们的价值选择和自身的生活需要也会产生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更加渴望精神上的慰藉和文化的滋养,文化遗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亲近文化艺术、回归本真的文化体验。人们通过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历史遗迹,逛非遗馆、体验非遗技艺、穿着国潮服饰等方式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内涵,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获得社交分享资源和情绪价值。参观博物馆、非遗馆,出游必去文化遗产地打卡,体验非遗技艺,观赏非遗表演,成为当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信息传播与社交方式的变革

当前,信息传播方式发生革命性改变。直播、短视频和相关社交平台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让传播领域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方式更多元。新媒体传播为文博机构提供了全新的展示传播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文物的细节、历史背景以及文物故事生动地呈现给大众,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相关知识信息。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提供了更便捷、快速、广泛的传播渠道,让原本小众、分散的非遗技艺和文化内容能够迅速走向大众视野。短视频平台上,非遗传承人可以通过拍摄制作精美的短视频,展示非遗技艺和相关作品的制作过程、技艺特点和文化内涵,吸引大量用户关注和点赞。直播、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为国潮品牌、设计师和相关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搭建起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形成了良好的国潮文化分享交流社会氛围。

文化遗产更好地走进公众生活的方式和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要走进公众,2024年8月7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文化遗产走进公众生活要以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与此同时将人的体验、活动和参与融入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全过程。

构建“人”和“文化遗产”双中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架构

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珍贵财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人既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保护者、传承者,也是文化遗产的欣赏者、体验者、消费者。要建立“人”和“文化遗产”双中心的发展架构:通过人的努力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让文物“活起来”、让非遗“活得好”;通过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让人实现精神文化富足、物质生活满足、文化自信充足和思想文化认同。

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

我国是文化遗产资源大国,拥有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40项世界文化遗产及4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公布了五批共计1557个(3610个子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截至2022年11月共3057人。全国还有9100多家非遗工坊。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能够为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是可以提供丰富内容素材。可以以各种形态、样式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丰富内容资源,如《哪吒》电影、《只此青绿》舞剧、《何以中国》展览、《黑神话:悟空》游戏和“天宫藻井”冰箱贴等文化产品受到市场和广大群众的热捧都离不开文化遗产内容资源的支持。二是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塑造特色文化品牌,打造具有地域或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产业和品牌的辨识度与竞争力。三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文化遗产与新兴产业融合,催生出新的文化业态。如敦煌研究院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推出“云游敦煌”服务,让人们在线领略敦煌之美,推动“数字文旅”发展。四是利用文化遗产地打造热门旅游目的地,合理开发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如平遥古城,完整保存明清古城风貌,2023年接待游客超1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00亿元。五是非遗传承人培养,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非遗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核心的要素基础。

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要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相关工作开展中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保护优先。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在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时,必须确保其真实性与完整性。二是资源开放共享。要进一步向社会加大文化遗产资源开放力度,让文物“活起来”、非遗“活得好”,工作中做好政策引导、标准制定和开发利用管理,如故宫的“数字文物”产学研应用体系、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丝绸之路数字文物共享平台等各地创新实践案例,这些案例都是开放盘活文化遗产资源讲好文化遗产故事的生动实例。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制定文化遗产长期开发利用规划,平衡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避免过度开发利用,防止因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对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四是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要深入挖掘其多重价值,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又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为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与持久动力。

持续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

为了让文化遗产更好地走进公众生活,必须持续不断地开发和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优质文化产品与服务能生动呈现文化遗产内涵。在开发方面,许多文化遗产因年代久远、形式古老,普通公众难以认识和理解其内在价值。通过深入研究、精心策划、优良制作和广泛传播,形成内涵丰富、视觉华美、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产品,面向公众展现文化遗产的魅力,呈现文化遗产的底蕴。如《唐宫夜宴》,借助现代舞台艺术与数字技术,生动还原了唐代乐舞场景,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唐文化的独特魅力。

优质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还能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文化和消费需求。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多元。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的人群,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喜好各不相同。持续开发和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能全方位覆盖公众多元需求。

优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能增强公众文化体验感和参与感。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过程中,单纯静态表现难以让人深入理解其内涵,要注重互动体验、沉浸感受,让公众亲身体验和参与其中。这种沉浸式、互动式的文化体验,极大地增强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情感认同。

为持续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关文化遗产单位、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需形成合力。文化遗产单位应加大对文化遗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深层价值;各市场主体注重市场调研,了解公众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形式,以创意和科技为驱动,打造高质量文化产品;社会各界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提高公众参与和消费的积极性。

牢牢把握年轻人的文化消费需求

在当今社会,文化消费市场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年轻人作为新兴消费主体,其市场需求成为了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动力。他们成长于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信息革命时代,见证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更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多元且旺盛,消费意愿强烈。他们追求个性化、时尚感,拒绝千篇一律,对文化产品的创新性、互动性与社交属性要求很高。这也促使针对他们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不断推陈出新。

此外,年轻人的社交传播能力能迅速扩大文化传播和影响力。年轻人是社交平台的主要和活跃用户,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文化消费体验。通过他们在直播、短视频等社交平台的口碑传播、二次创作与话题讨论,能在短时间内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形成裂变式传播效果。“文博热”“非遗热”“国潮热”的现象很大程度上依靠年轻消费群体市场的贡献。牢牢把握住年轻人的市场和文化消费需求,把握住市场未来,才能为文化遗产走进公众生活奠定好的市场基础。

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助力作用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提高研究阐释、展示传播和文创开发水平,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各方面与科技深度融合,创新文化遗产检测、保护、采集和修复技术,为文化遗产走进百姓生活筑牢保护根基。文化遗产历经岁月,面临诸多保存、保护难题。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激光雷达测绘、无损检测等科技创新手段为遗产的监测保护提供了更精准、高效的技术保障。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成为可能。随着5G+8K,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孪生、多语言互动、全息影音等新型数字体验正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为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出新的文化消费场景和个性化定制消费服务。积极推动数字文化资源的规模化转化、共享化使用与集成化应用,将大大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传播力和感染力,提升文化产品体验性、交互性,让文化产品活起来。

文化遗产更好走进公众生活的建议

“文博热”“非遗热”“国潮热”的兴起,从不同维度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发展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高度关注和热爱,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成就,展示了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强大生命力。通过构建“人”与“文化遗产”双中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架构,合理开放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把握年轻人市场需求,借助科技与创新等多种途径,使文化遗产广泛走进公众生活,成为人们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下一步应继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认识和理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的关系,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链接公众生活的工作。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政府和职能部门应立足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更为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相关支持政策;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和非遗传承人扶持的资金投入;加大文化遗产资源采集、数字化转化和数据开放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各文化遗产单位合理开放共享相关文化遗产资源、文化品牌资源;明确文化遗产资源、文化品牌资源开放开发和转化利用的工作任务,完善相关工作的绩效考核、容错和激励机制;加强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供给;支持开发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非遗产品质量、包装、标识的规范化工作;鼓励和引导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工作中的融合与应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二是文化遗产各单位应解放思想,积极作为,大胆创新,努力破解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适应和把握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打造新型文化消费场景。

三是各类市场主体应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积极参与“文博”“非遗”和“国潮”的开发与传播;不断探索新的市场模式和业态,把握公众需求,开拓广阔市场空间。

综上,通过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文化遗产更好地走进公众生活,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本文作者为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品与征集部副主任】

参考文献略

责编:吴 莹/美编:王嘉骐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