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是进行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党和国家宝贵财富。在数字化时代,推进数字化保护利用是增强文化自信、促进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当前,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方面面临着技术应用与维护、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展示效果与受众需求不匹配、专业人才短缺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新阶段,要进一步建设长效机制、创新传播方式、发挥文创潜力、加强跨界合作、推进持续创新发展,全面提升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数字化保护利用水平。
关键词:革命文物 红色资源 数字化保护利用 成效与经验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利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数字化技术正以其独特优势在新时代赋予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全新生命力,让文物“活”起来、“热”起来、“潮”起来。但同时地面临着技术应用与维护、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展示效果与受众需求不匹配、专业人才短缺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不仅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更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命题。
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数字化保护利用的时代价值
数字化技术赋能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科学守护
保护好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使命,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数字化技术为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科学守护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指出,要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推动敦煌遗书等流失文物数字化复原与共享等。[2]这一政策导向为数字化技术在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保护领域的应用指明了方向。从实际应用来看,数字化技术在革命文物保护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利用红外监测、在线监测等技术,有效防止革命文物遭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损坏。另一方面,对于存在灭失风险、受限于材质等因素而难以传播的革命文物,运用激光扫描、结构光扫描等技术可实现三维数据采集,最大程度地助力其永久性存档。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数字化技术保护利用成为守护文明火种、永续中华根脉的时代答案。
数字化技术深化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价值阐释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对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价值阐释工作进一步进行了部署,强调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展示方式与展陈内容相得益彰,适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体验性”[3]。传统的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往往以静态和单一的方式展示,而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三维动画等手段,形象化、立体化地呈现历史场景和故事细节,把党的故事讲生动、讲鲜活、讲深刻,让党史学习更“出彩”,让红色文化更“出圈”,让党性教育更“出新”。数字化技术正以独特魅力和强大功能,为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价值阐释注入新的活力,赋能文物在数智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数字化技术推动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传承发展
回顾历史,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不仅依赖于代代传承和守护,更在于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顺应时代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历史文脉更加真实可感地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数字化技术使得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传播方式得到了极大创新。各类红色主题的线上展览、互动式体验游戏、短视频等,让红色文化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走进大众生活,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正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触手可及的精神力量源泉,让文化的力量在生活中生根发芽、蓬勃生长,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展现出新的生机活力。
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数字化保护利用的主要成效
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确保革命文物长久保存
提供科学且可持续的保护方案。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为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永久保存提供了科学且可持续的解决方案。通过高清扫描、三维建模等手段,文物的物理细节被精确记录。与传统纸质档案和实物保存相比,数字化档案具有可复制、可扩展、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显著优势。例如,延安革命纪念地通过对宝塔山、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进行三维建模,将革命文物的物理形态完整记录下来。这些高精度的数字档案不仅可供学术研究,还可在文物受损后通过虚拟重建实现历史复原,为革命记忆的传承提供了坚实保障。数字化保存技术还为脆弱的文献类革命文物提供了保护方案。部分革命时期的重要手稿和老照片易出现褪色和损坏,通过高清扫描技术,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得以永久保留,并以数字化形式呈现。现代云存储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些数据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输和备份,进一步增强了文物保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提高保护效率与质量。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保护不仅需要科学的保存手段,还需要高效的管理机制。传统的保护方式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而数字化技术通过引入智能监测系统,显著提高了保护效率。例如,古田会议纪念馆采用物联网技术,对文物和环境状态进行全天候监测。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对文物的温湿度、光线强度、空气质量等进行实时采集,并在环境条件异常时发出警报。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人工巡查的频率,也实现了对文物状态的精细化管理,降低了因环境因素导致的损害风险。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也极大地提升了文物修复的效率和精度。智能修复系统通过分析海量历史数据,能够生成文物的缺损部分模型,从而为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这种结合了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保护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保护质量,为全国范围内的文物保护提供了重要示范。
数字化传播与教育:拓展红色资源的影响力
创新传播形式,增强红色文化魅力。传统的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展示多以静态形式呈现,缺乏互动性和沉浸感,难以激发观众深层次情感共鸣。数字化展示技术的应用,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参观体验。例如,虚拟现实(VR)技术通过重建历史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革命历史的风云时刻;增强现实(AR)技术则可以将历史人物或事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让观众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为例,利用VR技术再现了南昌起义的场景,观众通过佩戴设备,能够感受到当时战斗的紧张氛围和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这种沉浸式体验使得红色文化更加生动鲜活,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关注。
拓展传播渠道,打破时空限制。随着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的崛起,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借助互联网平台,红色文化能够覆盖更广泛的人群,尤其是年轻观众,成为全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例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出品的《红色文物100》系列短视频通过短小精悍的叙事方式,以故事化、场景化的形式介绍革命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种贴近年轻人生活方式的传播方式,不仅有效提升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也使革命文物的社会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此外,移动互联网时代,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传播也打破了传统展览的地域限制。许多博物馆和纪念馆已经推出了在线导览、虚拟展览等服务,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随时随地参观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打破了传统实体展览的时空局限。
创新教育模式,深化红色文化传承。数字化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应用,在教育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各地纪念馆和学校通过创新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推出的“龙华魂”在线课堂,通过数字化手段生动展示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该在线课堂结合3D建模、虚拟导览等技术,不仅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还帮助学员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感受历史。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使得革命文化教育更加生动形象,学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红色基因。
数字化创新与产业:推动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
开发数字化文创产品。数字化技术不仅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支持,也为文创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对革命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设计师可以开发出兼具历史价值与现代艺术感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在市场上广受欢迎,也成了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陕西宝鸡的红色文创产品将历史人物与现代设计结合,推出的革命历史主题纪念品在市场中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推动了当地的旅游及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推动红色旅游和地方经济发展。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革命文物的数字化不仅提升了参观体验,也促进了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革命遗址的数字化重建和虚拟展示,使得红色旅游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通过AR技术,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游客可以通过智能设备与展品互动,了解革命历史的细节。这种创新的展览形式,使得红色旅游更具吸引力,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促进红色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数字化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广泛应用,也推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文化创意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革命文物不仅能够服务于文教事业,还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的产业资源。通过与当地科技企业的合作,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全省率先推出AR智能眼镜导览服务,游客使用AR眼镜参观时,可自动识别文物,进行智能导览解读,与历史对话,全方位立体感受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此合作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此外,双方携手打造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官方文创店,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推广红色文化的同时,为当地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推动了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数字化保护利用的基本经验
强化数字化应用,推动革命文物的长效保护与智能管理。加大对数字化技术的投入,进一步推动高精度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在革命文物保护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这些技术,革命文物的物理形态及其历史信息可以永久性保存,为后期研究、修复及文化传播提供科学保障。在实践中,可以考虑建立更加完善的数字档案库,形成可复制、可扩展的数字资产。此外,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实现文物的长效保存,也为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可能。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实时监测文物状态及其周围环境,实现环境的精准管理与风险预警,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因此,要加大智能化文物保护系统的建设,并加速智能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
创新传播方式,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与亲和力。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新天地。为了提高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亲和力,各地文物保护单位应更加注重创新传播形式,采用VR、AR等技术手段,将革命文物的展示转化为更加生动的互动体验。这些技术可以通过沉浸式的展示方式,将历史情境立体呈现,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尤其是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此外,加强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型传播渠道的运用,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模式,打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推动红色文化的跨区域传播。在此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内容的创意性,利用短视频等形式讲述革命故事,增强红色文化的时代感和亲和力。
发掘文创潜力,推动红色文化的产业化与市场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革命文物实现保护和传播,还为红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要加强对文创产业的引导与支持,鼓励创新思维,推动革命文物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创产品。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与设计、艺术、市场等领域的合作,开发具有创新性和文化深度的文创产品。以数字化手段为基础,文创产品不仅可以保留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还能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需求,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同时,探索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创产品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形成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加强跨界合作,促进红色文化的融合发展与资源共享。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涉及文化、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跨界合作成为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进一步推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与文化单位的协同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和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尤为重要,要加强与科技公司、教育机构等的合作,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为红色文化的现代化传播提供技术支持。此外,地方政府应积极鼓励文化与科技领域的资源共享,利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红色文化的普及教育,尤其是向青少年群体传播红色文化,提升社会整体的文化认同感。
持续创新发展,激发红色文化的生命力与时代价值。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必须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持续推动创新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不仅要关注数字化技术的更新迭代,还应探索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增强红色文化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例如,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展线上互动、直播等活动,观众与虚拟世界与历史场景产生互动,增强文化体验感和历史认同感。同时,文创产业应关注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鼓励创新型文化产品的出现,将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商品。通过数字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推动红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还能激发其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与时代价值。此外,随着数字化技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红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将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在此过程中,应鼓励更多创新型文化产品的出现,将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商品,实现文化价值的最大化。
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已成为新时代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各地应在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创新传播方式、发掘文创潜力、加强跨界合作等方面加大努力,推动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通过不断创新与深化应用,为革命文物的保护和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助力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本文作者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王宇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 王公元;中国移动党校李芯彤对本文亦有贡献,特此鸣谢】
注释略
责编:程静静/美编:王嘉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