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科技竞争已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战场,加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体系循环畅通,加快培育经济新动能,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
科技创新为产业创新注入源头活水。相较于“从1到10”的科技成果转化、“从10到100”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从0到1”的原始科技创新,才是推动产业创新的核心动力。纵观人类发展史不难发现,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会带来产业的根本性变革,新技术特别是颠覆性技术能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或推动既有产业发生重大变革,比如:智能手机的出现,不仅带动了手机产业迭代升级,还催生了移动支付、网约车、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促进了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相关产业发展;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发展,推动了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辟了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由此观之,科技创新尤其是颠覆性创新能够创造更高效的劳动工具,产生更加丰富多样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催生一批以新技术产业化应用为标志的新产业、新模式。
产业创新让科技创新实现最大价值。从全球产业变革和国家竞争的历史看,每一次技术革命都表现出新技术的涌现和繁荣,其引发的产业变革为后发国家追赶超越创造了机会窗口,也为先发国家强化竞争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加快推动产业创新,需要政府更有为,通过系统集成产业政策、创新政策,激发各类主体在创新创业中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需要市场更有效,依靠市场力量牵引多种创新要素集聚,推动企业在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国际竞争等方面积极行动,既生产高水平科技成果,又生产优质产品,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双向奔赴激活科技和产业发展新动能。当前,全球技术创新愈发呈现多点迸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新特征,科技创新也由过去单一学科、单一组织、单一部门,演变为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模式,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生态。一方面,要推动创新人才共享共用,鼓励高等院校科研人员以柔性引进、项目合作等方式入企兼职任职,企业人才入驻高校院所担任“产业导师”,深化“人才+项目+资本”“院士领衔+团队培植”“企业+高等院校”协同引才育才机制,形成高水平创新人才培育和使用的正向循环。另一方面,要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布局,围绕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技术成果商业化等链式环节,完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作共享机制,依托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平台优化科技资源布局,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加速科研成果贯通式转化,实现科技与产业良性循环。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委组织部 王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