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必须“真功”“硬功”“实功”齐发,才能真正见长效。
坚持标本兼治,识别症结下足“真功”。“治其本,朝令而夕从;救其末,百世不改也。”抓问题要从根本上着手,既治标也治本。只有把为基层减负当成“一直”而非“一时”的事,从“治本”上想办法,才能有效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要从思想上着力,教育引导各级干部转变思想认识和工作理念,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权力观、政绩观。要下足“绣花”功夫,深入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倾听基层干部心声,弄清楚基层的“负”到底重在哪儿,哪些是形式主义的“花架子”,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直面问题,为基层减负找准“落针点”。
深化知行合一,健全机制练就“硬功”。为基层减负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干部干事创业,若没有长效工作机制的保障,便难以持久。要以基层“痛点”作为整治的“靶点”,明晰权责边界、划分条块事权、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明确基层能有什么权、该干什么活、应担什么责,真正做到以制度固根本管长远。要以制度机制倒逼赋能,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打通数据共享通道,增强工作系统性、协同性。领导干部要树好“风向标”,不仅要带头将基层减负各项要求贯穿工作始终,还要严负其责、严管所辖,为基层干部种好“责任田”保驾护航。
厚植为民情怀,求真务实彰显“实功”。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务实功才会有实效。减负成效如何,基层干部和群众感受最深刻,也最有发言权。要落脚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服务群众水平,引导基层干部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从群众集中反映的困难问题入手,践行“四下基层”“访企问需”“院坝协商”等机制,在察实情、解民忧、纾企困中把政策落实。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基层减负工作做到事业发展关键处,让基层干部集中精力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创造更多可感、可及、可信的实绩实效。(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纪委监委特约网评员 钱丽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