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检验国家治理成效的最终场域,也是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关键。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关系与结构的变化对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近年来,石狮市立足全域城市化的县域特点,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主线,贯彻落实“三个如何”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多方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用好“加减乘除”工作法,着力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打造全域治理共同体,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出了一条石狮特色的全域治理之路。
石狮市是福建省辖县级市,于1988年建市,陆域面积160平方公里,有7个镇2个街道、128个村居,户籍人口38万人,常住人口70万人,城镇化率达86.22%,居福建省县级市首位,是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和福建省全域城市化发展改革试点。2024年全市GDP超13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中小城市百强第15位,发展潜力位居全国县域第7位,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1万元,长期保持福建省县市首位。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二连冠”、国家生态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信访工作法治化试点县、全国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县市、中国十大活力县级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
全面激活治理主体,做力量整合的“加法”
石狮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发挥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的重要要求,深化拓展近邻党建工作,以加强社会主体有效联结为基础,凝聚协同合作共治共识,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格局。
整合社区工作者队伍。按照“费随事转、人随事走”原则,整合社区“两委”、城管执法员、计生管理员等社会治理力量,重新选配专兼职网格员2700余名,确保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平均配备社区工作者18名。全面推行“两长一员”(党员街巷长、党员楼长、红色网格员)制,共选聘党员街巷长235名、党员楼长318名、红色网格员733名。加强社区物业党建联建,组建红色业委会108个,推动40个小区党支部书记、业委会主任“一肩挑”,引导37名小区党组织、业委会党员委员担任兼职网格员。
抓实在职党员“双报到”。持续开展“双抓双促”三年行动,选派128名市直单位党员科级干部挂居(村)蹲点,推动市直单位“一把手”挂钩、市直部门结对包干机制,实现平时开展“组团服务”、急时下沉“组团作战”。深入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活动,推动全市73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挂点社区精准对接资源清单297个、项目清单313个和需求清单169个,引导3312名在职党员常态化到所在单位挂点社区或居住地社区参与社区建设、开展志愿服务。
激活区域联创动能。开展社区、园区、厂区“三区联创”活动,按照“中小园区、标准园区、专业市场、商贸街区、码头港区”5种类型,分2批确定9个试点,通过成立片区党委,建立“三区”一体化、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实现阵地共享79处、联合招工7场、项目合作14项。推进党组织强弱帮带共建,按照“1+1+N”(1名党建指导员,1个先进党组织任组长,组长结对组内N个党组织)帮带措施,组建27个党建工作协作矩阵,配套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解决问题机制,帮助化解基础设施建设、职工生活配套、消防应急保障等市级层面难题 22项。
调动社会治理新力量。积极发动巾帼志愿服务队、青年突击队、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涌现出“凤姐姐”、“百灵鸟”义警队、“阳光太太”等群众治理力量,创设“阳光馒头店”“图书漂流屋”“阳光能量站”服务载体,常态化开展帮扶解困、捐资助学等志愿活动,累计帮扶困难群众2.6万名、办理好事实事8.9万件。深入开展“聚新前行”行动,积极引导快递、外卖、代驾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逐步融入社会治理,全市570多名“蓝骑士”“橙骑士”加入应急义送队、红骑先锋队伍。
全域划定治理网格,做数智赋能的“乘法”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3月5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石狮市以搭乘数字科技快车为途径,不断织密简便、务实、管用的社会治理网格体系,实现社会治理“加速度”。
精细划分穿透式网格。遵循“地域清晰、覆盖全面、归属明确、管理方便”原则,将全市划分为市—街道—社区三级网格中心,并细分676个单元网格、1394个责任网格,实行统一网格编码制度,绘制形成“全市一张网格电子地图”,实现“多网合一”。推行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在54个社区(村)组建“大党委”,着力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住户)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穿透式组织体系,做到网格与政务一体运作、层级明确,构建“上下贯通、全面穿透”的组织体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92项。
搭建数字化运行平台。开发智慧石狮管控信息平台,同步上线网格通APP、“i石狮”等便民小程序,集成全市地理信息“天地图”,将辖区内人、地、物、情、事、组织数字化,同时打通已经建成的矛盾纠纷订单分包、治安便民、城市管理、行政服务等模块,作为“一张网”治理数字支撑平台,推动社区网格管理可视化、智能化。
全链溯源矛盾纠纷,做破疑解难的“除法”
石狮市以消除邻里纠纷隐患为重点,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有机结合,从源头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石狮市积极整合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资源和力量,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先后荣获全国信访工作法治化试点市、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等荣誉。
完善“三级响应”机制。建立以镇街党组织为轴心,依托市—镇街—村居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联动治理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联动,实现工作任务跨层级直达、可视化督办、全过程闭环。2023年以来累计受理群众诉求五万余件,办结率、回访满意率两项指标接近100%。
打造“枫桥经验”集群。将“发动和依靠群众”的“枫桥经验”有机融入城市基层治理,针对街巷居民流动性强、邻里关系粘合度低、利益诉求复杂的情况,打造邻里管家,创建“熟人”社会的“街巷枫桥”模式;针对城市电商繁荣、商业纠纷多发特点,在专业市场集聚区设立“电商接访化解平台”,打造“电商枫桥”模式;针对劳动密集型园区企业集聚衍生的劳务争议多发等问题,打造延时、错时、上门、预约、一站式帮代办服务的“园区枫桥”模式。
创新“订单分包”模式。将信访信息系统、警情预警信息、12345便民服务热线、群众举报投诉、社区网格排查等渠道的信息,进行登记、审核、分级、甄别、指派,形成全域“报单”、精准“派单”、按责“办单”、分类“跟单”、动态“结单”的工作闭环,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的治理格局。
推行“行业治理”精准调解。坚持“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原则,在物业小区、企业园区等人员密集区域发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其中有20家商会调委室、3家物业纠纷调委会、3家企业调委会、2家园区调委会以及纺织服装、台资企业、电子商务、布料公会、宝盖鞋业工业区、新阶联等15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调解组织167个,吸纳人民调解员759名,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调解网络。
全域布局邻里中心,做服务距离的“减法”
石狮市坚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主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缩减服务群众时空距离为目标,全域布局建设集养老、托幼、医疗等6大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党建+”邻里中心,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系统谋划全域覆盖。按照1+6+X目标(“1”就是坚持党建引领主线,“6”就是完善社区“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食有所安、居有所乐、事有所办”等6项优质服务功能,“X”就是因地制宜拓展特色服务功能),在全面完成128个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以街道(镇)为单位,按照“资源统筹、合理布局”原则,以实现15分钟生活圈为目标,整合低效服务功能区域4740平方米,升级打造54个社区“党建+”邻里中心,在居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打造一批集约高效的社区服务平台。
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制定市直机关单位可下沉“党建+”邻里中心活动服务和资金项目清单94项,推动市直部门下沉建设资金1200余万元、开展巡回服务活动190余场次。注重以党建引领撬动社会资源,充分调动乡贤侨亲、商会、本地高校、国有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参与,累计捐赠金额达4000余万元,设立爱心食物站4个、暖心义剪点12个、金融驿站12个、“院长妈妈有约”支教服务点2个,引进居家养老、托幼托教、家政服务等优质第三方机构48家。
创新载体提质增效。全域推行“乡风文明”积分制,激发群众参与邻里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数字化助力基层治理常态长效,全市市民认证人数累计近7.5万人,积分达848万余分。深入开展“一中心一特色”服务品牌创建行动,深入挖掘各中心特色,积极拓展个性化服务功能,“社区医保服务一线通办”“狮城零工市场”“咱厝边家庭服务中心”等14个服务项目获省级以上推广。开展“党建+”邻里中心优质服务项目大比拼活动,培育10项群众满意服务品牌,在全市复制推广,实现“盆景”变“风景”。
石狮打造全域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经验启示
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系统,千头万绪,层次结构多种多样,构建全域社会治理共同体,关键在于党建引领,以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抓手,以信息化为支撑,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有效衔接,探索形成全域覆盖、上下联动、精准到位、运行高效的社会治理运行机制,实现服务精准投送、治理精准落地,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构建全域统筹、多方参与的组织体系。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指示的实践体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党建引领的工作机制,对于多元复杂城乡社区,更要做实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社会治理中冲在前、做表率。要团结凝聚辖区内各方主体,不断扩大党组织的治理半径,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
创新全要素、数字化融合的治理载体。智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要不断强化社会治理的数字属性,推动城市体征实时感知、公共资源高效配置、突发事件分级预警、决策指挥智能协同,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协同,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
突出全方位、重质效的党群服务。要把党的服务真正做到群众心坎里,关键还是要贴合群众需求,通过跨前一步、主动联系,将党群服务中心、邻里中心建设紧贴群众需求,始终坚持“哪里有人气,就把阵地建在哪里”“哪里有需求,就把功能完善在哪里”,才能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口碑、有生命力的党群服务阵地。
强化全周期、全闭环的解纷机制。基层是矛盾纠纷的主要发生场地,要依托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网格化治理体系,以主动积极的状态更早发现矛盾、介入矛盾的处置。要落实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发挥金牌调解员、“和事佬”调解团队等作用,最大化释放调解效能,让“法、理、情”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末梢、化解在萌芽状态。
【本文作者为中共福建省石狮市委书记】
责编:吴 莹/美编:王嘉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