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技术赋能与历史重生:蜀道文化发展大有可为

新质生产力赋能蜀道文化产业发展,其实质是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从科技赋能到产业融合,从文化贯通到国际传播,蜀道文化正以多元化、新形式的路径实现“活态传承”。我们要持续发挥政策优势,加强多领域合作,不断让蜀道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成为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的典范。

科技赋能:激活蜀道文化的历史基因

蜀道作为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历史纽带”,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渊源、文明底蕴和时代价值,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肥沃土壤、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近年来,四川广元通过成立蜀道文化研究中心,扎实推动蜀道文化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例如,利用三维扫描、数字建模等技术对古蜀道遗址进行精准测绘与修复,借助大数据分析蜀道沿线生态变迁,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可以说,数字技术为灿烂的蜀道文明走向现代文明提供了可行性路径。2024年四川数字文旅发展大会上沉浸式数字演绎《蜀道》,以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川蜀千年时空穿梭通道”,让广大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蜀道的险峻与苍劲。同年,在四川博物院开幕的特展“雄关古道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将川陕甘等数十家文物单位的430余件/套与蜀道主题相关文物汇聚于此,从生态、人文等视角出发,深刻阐释了蜀道的历史基因,展示了蜀道的出场与发展全过程。这种技术不仅提升了文旅体验的互动性,更将蜀道精神以现代语言传递给广大青年,体现了历史、科技与人文的深度交互融合。

产业融合:构建蜀道文化的经济生态

数字产业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赋能蜀道文化,旨在推动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耦合,让蜀道文化深度参与到数字产业分工合作之中,创造出更深层次、更多领域的系统性变革,构筑融合共生的大蜀道数字产业“命运共同体”。我们要立足于广元长远发展,聚焦既有的优势产业,紧扣“1345”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优势产业辐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蜀道产业相关配套设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切实推动实现集群式发展。可以打造蜀道金融平台+智慧服务,构建“蜀道人家”品牌连锁民宿、编撰《蜀道研学》手册和开设蜀道文化大讲堂,形成“研学+文旅+启智”的全产业链模式。与此同时,要用好《蜀道十讲》等出版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蜀道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文字的形式进一步提升蜀道文化的经济效益。

文化贯通:重塑蜀道文化的发展模式

科技的优势在于促进文化的转型与推广。蜀道文化是蜀地历史发展的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其古树、青石、文字、凿洞等大量考古实物和文化遗存带有中外文明交流融合特征,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文化属性。其核心理念要致力于为人类实践提供思想镜鉴,尤其是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杜甫的陇蜀诗等更是蜀道文学的一道亮丽风景,在现代文明交流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文物承载灿烂文明,维系民族之精神。蜀道文化遗产久负盛名,想让其活起来就要结合时代条件,利用新质生产力优势整合三星堆、三国文化、丝路文化,形成大蜀道文化圈和“蜀道-丝路”文化走廊,构建开放型文化经济体系,不断丰富新的文化内涵。要开拓蜀道文化向外传播的渠道,形成内容与渠道相互吸引的国际传播力。在共赏多元文化之美、共谋文明发展之道中,以文明交流大会、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讲好中国蜀道故事,借助现代科技和新平台,将蜀道文化、蜀道精神和蜀道标识以丰富的样态向外传播,不断推动蜀道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共同推动时代文明进步与发展。(作者:甘肃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张跃平)

 

本文系广元蜀道文化研究中心专项课题:“机理·路径·模式:新质生产力赋能蜀道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DZX24ZD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