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直接关乎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关乎我们国家长治久安,关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湖南省株洲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基层治理工作的系列重要部署,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用心用情、多措并举、协同发力,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健全体制机制,推动基层治理顺畅高效。坚持把健全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作为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的关键一招。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基层治理体制。健全完善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工作职责,推动市县两级由党委书记担任总召集人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切实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协同23个成员单位统筹推进共建共治,形成上下一盘棋、合力促治理的格局,有力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胜势。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持续推进“活力家园”建设,织密建强“市、区、街道、社区、小区”五级党组织体系,全域推行党建引领小区治理“1+6”模式,组建小区(网格)党组织1244个,楼栋党小组4200个,建成小区党群服务站928个,将党的基层组织有力有效嵌入基层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等“一约四会”机制,深入推进“门前三小”(小讲堂、小书屋、小广场)建设,推广“屋场会”“夜巡夜访”等自治方法,引导具有较高威信的村民代表、乡村“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战士、老模范)等人员参与乡村善治,培育文明乡风。加快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信访重点工作常态化调度机制,每月选取10件左右“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人事分离、人户分离、人事户分离”等疑难复杂信访事项开展“解剖麻雀”式评查复盘,通过高频次调度、高强度推进、高质量落实,2024年全市申诉求决类初次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达97.36%,群众到市以上信访总量、到国家局信访量分别较2023年同比下降29.4%、47.88%。建强治理工作队伍。借鉴脱贫攻坚做法经验,连续3年开展“千名干部进小区”活动,从市、县两级机关单位选派1500余名以年轻干部为主体的机关干部,重点进驻矛盾问题多、治理难度大的小区担任驻小区“第一书记”或驻小区工作队队员,既增强基层治理工作力量,又在实践中锤炼干部。坚持“选育管用留”一体推进,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的用人机制,在街道、社区、小区培育一批善抓党建、会抓服务、能抓治理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有序推动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齐18名社区工作者,深入摸排全市1394个村社干部和后备干部底数。做深做细片组邻“三长制”,延伸基层组织体系触角。
坚持服务群众,激发基层治理动能活力。聚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重点任务,发挥合泰、富家垅片区整治的样板示范带动作用,以点促面,务求全面工作的实效提升。强化资源整合。增强服务供给能力,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发改、民政、住建、城管等部门把更多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到基层。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打造乡镇和城市社区便民生活圈,提升志愿服务队伍专业水平与能力素质,让群众的个性服务需求与供给实现有效对接。完善“县乡吹哨、部门报到”等工作机制,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保人民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依规办理、依法推进。依托小组、院落、楼栋、网格、家庭等,进一步划小治理单元,提高基层治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注重多元共治。聚焦老旧小区、城中村基础设施薄弱、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大等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党建引领“联建共治”,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各类群体、各种资源深度参与基层治理,在全市9个县市区全面推进重点片区“联建共治”,逐年解决消防、水电、停车、便民服务、住房安全隐患整治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重点推进田心片区产业社区治理工作。探索推行社区合伙人机制,有效统筹了联点单位、驻社区单位、自治组织和基层群众的资源力量,变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推动基层治理从行政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构建人民建议征集体系,切实把人民建议“金点子”转化为社会治理“金钥匙”。完善议事协商会、民主恳谈会、屋场会等协商方式,持续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评选,积极发挥离退休干部、老党员、乡村能人等作用,形成了解决邻里纠纷、倡树文明新风的工作合力。致力幸福提升。持续深入实施“动力党建”工程,深化“实力乡村”“聚力两新”建设,通过抓党建促乡村全面振兴、提城市治理效能、强新兴领域工作,“城市基层治理大会”、小区“幸福邻里节”、厂BA、文艺巷、新文化主理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火爆出圈,“邻长来当家”、重点片区“联建共治”“夜巡夜访夜话”“我与群众在一起”下村活动等创新做法受到广泛欢迎,解决了一批基层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着力减负赋能,提升基层治理工作质效。着眼于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坚持“减负”“赋能”“提升”三管齐下,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整体质效。在松绑减负上求实。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持续为基层减负作为政治监督的重点任务,清理村级各类挂牌1.49万块,清理违规借调干部396人。实施督查检查考核计划和备案管理,全面推行无扰督查,将2024年督检考事项从60项核减为26项,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严格落实省75条举措,取消57项村级事项,让乡村干部腾出精力抓发展,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21.79万/年,村级债务总额同比下降36.2%。在实干赋能上见效。从市直单位选派33名干部到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着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全面落实乡镇(街道)、村(社区)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将乡村两级书记队伍建设作为县级党委“书记工程”,压实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选派80名村党组织书记到浙江学习,推动乡村两级班子培训全覆盖。在激励担当上出招。落细落实关爱基层干部政策举措,推动更多资源和力量下沉基层。全面开展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考核招聘乡镇(街道)事业编制人员工作,录用符合条件人员86人,使村干部更有干劲、有奔头。在全市105个乡镇(街道)设立事业单位副科级岗位,建立全市乡镇(街道)编制周转池,推动跨乡镇(街道)、跨县域统筹调剂编制资源,全面落实乡镇机关工作人员收入高于县(市、区)直机关同职级人员20%以上的要求,确保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1名长期扎根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晋升四级至二级调研员,推动乡镇干部选得优、干得好、留得住。
(作者:何恩广,系湖南省株洲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