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

每一个政党由于其赖以生成的社会条件、阶级基础、文化传统各异,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会 形成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文化形态集成和重要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个时期伟大成就的历史总结,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概括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我们要全面把握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真正悟得其根本要义,进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将这种伟大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首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建党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各级党员干部“明大德”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它是充满真理性的科学理论。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西方不乏各种主义和理论,如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各种乌托邦理论,它们都具有悲天悯人的崇高道德情怀,围绕人类未来社会编织出无数美好愿景。但由于没有真正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就无法找到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最终也就难以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实质性作用。而马克思创建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也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广大人民群众指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光明大道,而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焕发出巨大的实践力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苦苦探索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全新方案。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经过浴血奋斗,以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英雄气概和勇气,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探索,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和步入新时代之后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从我党百年奋斗史中,我们真正看清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行”在何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伟大理想“好”在何方。因此,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明大德”视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重中之重。所谓“明大德”,就是要求党员干部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凸显党员干部身份的政治属性、政治使命、政治目标、政治追求。新时代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明大德,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党员干部的道德认同和道德实践,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其次,“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建党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守公德”意识。如果说“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其理论逻辑的坚定自信,那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其实践逻辑的最好诠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根本上讲,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是关于人民自身解放的伟大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博大精深,但其全部内容归结到一点就是为人类求解放,要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正是因为这种理论植根于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它才具有了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实践行者,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都始终如一地坚持以人民的需要为需要。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将人民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视作我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张首先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的科 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上不断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建党精神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守公德”的具体要求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可见,这里守公德的“公”字体现在伦理价值层面就是守住公共领域的道德。对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当前条件下,就是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把全部精力用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上,努力让人民群众产生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再者,“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建党精神充分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严私德”的卓越品性。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员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自己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的需要,有着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存逻辑。同时,他们又是拥有崇高精神追求的历史存在物,有着自己所仰慕的生命价值逻辑,他们是生存逻辑和价值逻辑辩证统一的生命结合体。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之处在于,当生存逻辑与价值逻辑发生冲突时,他们更加看重从有限的、局部的生命存在中获得无限的、整体的生命意义,亦即更加看重生存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超越性价值逻辑,这集中反映在中国共产党人所遵循的集体主义伦理原则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充分肯定集体利益的优先性与首要性的同时,又高度重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并以二者的有机结合为最终目的。在二者不能兼顾时,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正是这种集体主义精神锤炼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建党精神。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中,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塑造出“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生”的凌然风骨和卓越品质,用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浇灌出中国共产党这棵生命之树“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历史映照现实,过去昭示未来。进入新时代以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建党精神集中体现在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严私德”的要求之中。所谓“严私德”就是要求党员干部严格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戒贪止欲,克己奉公,永远保持自己内心世界的干净整洁,正确处理公与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关系,时刻以“吾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至1949年,全国有名可查和其家属受到优抚待遇的烈士达270多万 人。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的危急时刻,全国3900万党员干部奋斗在一线;在脱贫攻坚战中有1800名党员部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正是依靠“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建党精神,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不仅实现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生存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统一,更是实现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之间的逻辑统一。所有上述逻辑最终凝结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一建党精神的终极追求上;所谓“对党忠诚”,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对党一心一意、一以贯之、表里如一、知行合一;所谓“不负人民”,就是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永远保持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在新的征程上再创辉煌。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注: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全面从严治党的百年制度探索与当代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LLZZB043)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