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要闻聚焦 > 正文

打好“建管用”组合拳,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

近年来,贺州市平桂区人大机关党支部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标对表“四个机关”、特别是政治机关的定位要求。牢固树立“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的鲜明导向,全力打好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组合拳”,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强化政治引领,持续在“建”上下功夫

聚焦党建“阵地建设”。为营造浓厚的党建文化氛围,在人大机关打造内容丰富多元的“一廊一吧两中心”。同时,为深挖党建阵地潜力,在现代农业产业园、金竹瑶绣工作坊、新兴产业企业等地探索共建“党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党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党建+民情直达室”,增强了机关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党建引领作用进一步彰显。

聚焦党建“品牌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党建“五基三化”深化年行动,坚持“人大工作开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模式,创新打造独具人大特色的“民主监督·履职为民”党建品牌,推动党建与人大业务融合发展。机关先后荣获平桂区“五星级党组织”“创建模范机关示范单位”“优秀党建品牌”等称号。

聚焦党建“机制建设”。探索建立区乡人大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实现思路共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全区43个“党建+联络站”、5个“党建+代表创业示范基地”、2个“党建+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建设。着力完善监督机制,出台《平桂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全链条”监督工作实施办法》,将区直35个单位纳入人代会代表测评,推动监督工作常抓常新、常态长效。

强化制度保障,持续在“管”上见成效

深化拓展“双联制”。深入实施“双报到、双服务”工作机制,与文华社区签订《区域同建治理共同体协议社区书》,常态化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我为群众办实事”等系列主题活动。在2024年开展的“党支部助力服务就业创业”主题活动中,及时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98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1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就业4836人次,形成支部助力服务就业创业的生动实践成果。

探索实施“双访制”。坚持抓党建促履职,推进党建工作与代表工作有机结合,组织党员人大代表开展“接访走访”活动。在“‘党建+服务’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助推‘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主题活动中,接待来访群众116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93条,帮助企业、群众解决困难问题60多件,真正做到“民声”在哪里,党员就跟进到哪里,力量就汇聚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推行建议“量化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开展“代表建言献策”活动,要求机关在职党员每年至少落实意见建议3条,每位人大代表力争届内提出意见建议2条以上。如2024年党支部组成调研组到白岩收费卡、矿山公路开展治超环境下如何推进碳酸钙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收集意见建议8条,推动落实5条政策措施,有效破解矿山道路运输堵塞等问题,赢得运输司机、周边群众的好评和点赞。

强化服务效能,持续在“用”上求创新

创新“党建+联络站+服务”模式。充分依托履职平台优势,探索搭建黄金珠宝党员服务驿站、代表联络站与工会联合会共建共享平台,创新实施“党建+人大+工会”协同联动机制,组织驻站8名市、区两级党员人大代表开展接待选民、专题视察调研、进工会网格等活动,深入了解企业动态、倾听职工心声,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审批、落地、开工、投产等环节“水土不服”的问题100多个,帮助432名企业员工协调解决子女入学问题。

创新“党建+联络站+产业”模式。党员人大代表以“双重身份”扛起“双重责任”,依托联系乡镇资源优势,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如引导羊头龙山片代表联络站大力推行“联络站+公司+产业”模式,通过供“岗”、传“技”、授“业”等方式,将联络站的服务范围拓展到各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3个镇6个村200多户农户发展种植产业,人均年收入达2.4万元以上。

创新“党建+联络站+湾区”模式。围绕全方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在贺州高新区打造“党建+联络站+N”履职赋能新模式,大力推行“一联二办三服务”工作机制,着力解决企业创新发展“瓶颈”。近年该站共收到《关于建立帮办服务中心提升服务企业效能的建议》等建议10件,跟踪督促企业申报或兑现各类奖补资金3097万元,用心用情推动解决企业用工难、群众就业难等30余项企业和职工诉求,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动能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党支部  赵万兴)

[责任编辑: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