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大国基理 > 正文

【大国基理】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幻灯片-大国基理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农民增收共富的关键一招,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迈入以县域统筹城乡融合、以产业振兴带动共同富裕的历史新阶段。

“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连接器

文件将“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置于“四个着力”之首,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战略考量。县域既是承接城市产业转移的载体,又是激活农村资源的关键平台。在自身特性上,县域与乡村产业融合,突破了乡村具有体量碎片化、治理单独性等局限;在统筹规划上,通过县域层级的顶层设计实现全县一盘棋的布局,能够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乡村产业升级框架,发挥县域内每个乡村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在要素利用上,能使县域中的劳动力获得新配置、市场获得新拓展、资金获得新流动,也使城乡要素实现双向流通,建立要素联动的产业网络;在价值实现上,可以形成城乡协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乡村获得县域资源反哺,城市拓展发展腹地空间,实现产业增值收益城乡共享与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例如,山东寿光统筹建设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整合687个村级合作社形成规模种植,破解生产碎片化问题,建立覆盖县镇村三级的物流网络,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4万元;江苏昆山发挥连接作用,引进大量城市企业入驻乡村,通过乡村提供土地指标,县域统筹引入通力电梯等高端制造项目,并建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风险补偿基金,帮助37个村获得低息贷款1.2亿元。

“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要走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之路

以打造特色产业和多元产业融合为抓手,造出家门口的“聚宝盆”。文件提出,“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这些方式为县域富民产业提供了具体方案,是我们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的着力点。一方面,特色农业产业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以现代化的营销方式与宣传策略,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业态,实现生产与文旅、科研等多元产业融合,方能茁壮成长。例如,江苏东台根据当地沙瓤土特性与沿海气温特征,大力发展特色西瓜种植业,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大面积种植,推出特色新品种,实现远销全国,加大品牌效应和宣传力度,实现产业多元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等则通过整合当地资源,将传统特色与现代文化产业相融合,形成新的文旅热点,更能让乡村在产业升级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浙江金华李祖村以徽派特色建筑和如画风光为卖点,结合国际创客等元素,改造传统景观建筑,帮助村民开设古风民宿与农家餐厅,建设蓝染艺术展览中心和制作体验馆,让村民大幅增收;坚持和普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有礼分”等基层治理制度,不断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这些新产业、新业态通过“小切口”撬动“大市场”,实现“大效益”,既保留了家庭经营的灵活性,又实现了富民目标、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治理现代化。

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用好富农兴村“加速器”。文件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为农业农村科技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攻坚吹响了冲锋号。农业科技更迭换代,生物育种、人工智能、数字技术、高端机械等前沿科技大规模应用;具备一定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生产组织方式的新农人正不断涌现;农村电商快速发展,搭建起农民与消费者的桥梁。农业新质生产力如雨后春笋般不断产生,并且普惠广大农民。与此同时,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运用不仅仅提升了粮食产能,确保饭碗牢牢端在我们的手中,更促进了农民的增收,体现在以更少的时间,可以耕种更多的田地,还可以将富余的时间用于务工赚钱,进入城市服务市场,通过“家政兴农行动”等方式增收。

“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要做好改革破题和机制创新并重的必答题

土地制度改革释放资源潜力。中国改革始于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改革深刻改变了中国农村,如今也将继续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动能。土地制度改革核心任务在于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具体而言:承包地改革方面,着力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期满后续延30年的试点工作,以此稳定农户的经营预期。宅基地改革方面,鼓励采用入股、合作等模式激活闲置农房资源,同时坚决禁止城镇居民下乡购房,全力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方面,致力于完善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民能够共享土地增值带来的红利。

投融资机制创新破解资金瓶颈。文件提出,“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实行财政优先保障、专项债券支持等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使用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领域,降低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的门槛和风险,激发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为县域富民产业注入更多活力。例如,推广畜禽活体抵押贷款、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等措施,为县域富民产业提供风险保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更大成就。

乡村人才培育强化内生动力。文件指出,“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并鼓励城市人才下乡服务,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人才队伍,为县域富民产业提供人才基础。正如,“科技小院”模式作为我们人才培育机制的一大亮点,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方式,培育出一批批“一懂二爱”的新时代农人,推动了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总之,要持续推动“人、地、钱”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强化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让我们以时不我待、久久为功的精神,将“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不断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作者:韦子平,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教师;束炫承,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本科生)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