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我国科技创新领域捷报频传,人形机器人亮相春晚,深度求索(Deep Seek)发布的开源模型DeepSeek-R1火爆出圈……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的背后,涌现出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推动中国创新迈上了新的台阶。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科技创新已成为重要议题之一。“算力基建”“人形机器人”等与科技创新关联密切的新词将成为焦点话题。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不仅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有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从国产大飞机商业首飞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从教育评价大模型到健康陪伴智能机……这些前沿科技领域已逐渐深度融入百姓日常的“关键小事”,不断创造出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如今,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市场对拔尖创新人才需求急剧增长,在工程开发、理论创新、应用创新等领域已形成多层次人才需求,迫切需要加速构建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体系,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更多既熟悉产业前沿发展情况又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创新型人才。
新兴产业发展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持续探索、长期积累,这也决定了人才培养要符合科学规律,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与智慧,为具有极强创新活力的人才和企业提供适宜的“生态雨林”,从而推动一批高科技企业和前沿领域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新的征程,新的起点。应加速构建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产业链创新链各环节的人才需求,制定差异化、长周期、全链条人才培养计划,着重培养创新思维、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协同配合的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共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人才基金在支持人才培养引进、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在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算力供给、团队配置等方面给予定制化支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关注掌握差异性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用好举荐制、认定制、以赛代评制等多元化人才评价方式,构建科技创新工作容错免责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保护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和积极性,激发创新者热爱科学、保持专注、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
创新如潮,后浪奔涌。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这场“春天的盛会”预示着新的开始,承载着新的希望,激励着我们在新的时间坐标中开启新的奋斗,向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征途加速迈进。(作者:白宜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