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奋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新高地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线图”。面对乡村全面振兴的历史性课题,需以组织筑基、以产业立柱、以人才架梁,三位一体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这不仅是应对发展不充分矛盾的关键抓手,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数智赋能中夯实治理根基。基层组织建设如同参天之木的根系,决定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生机活力。可探索以智慧党建平台为抓手,建立覆盖自然村组数字治理网络的新模式,将人居环境整治、集体资产管理等事项纳入线上监督,让群众通过指尖参与村级事务决策;要大力推行党员联系户制度,以新机制推动微网格服务落地,在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具体实践中检验承诺践诺成效。更要加强自治法治协同创新,通过“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普及土地流转、生态保护等法规,把村规民约建设成凝聚共识的“柔性法典”;破解治理难题须在融合创新中找准突破点。要发挥传统治理智慧,引入数字化协商平台,让田间地头的声音直通决策中枢;要紧盯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廉政风险点,构建“三资”管理阳光公示体系,以透明监管筑牢底线保障。当党建触角深度融入村务治理,当数智手段与自治传统交汇融合,乡村社会方能构筑起兼具韧性与活力的现代治理体系。

在动能转换中锻造产业链条。乡村全面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发展犹如大厦之梁柱,承载着富民强村的厚重根基。要用工业化思维重构农业生产体系,围绕地理标志品牌打造,构建“种质研发-标准种植-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条。要加快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田间地头的应用步伐,建立覆盖田间监管、病虫害预警的智慧农业系统,使“会种地”变为“慧种地”。更应把握新消费趋势,依托县域电商产业园培育本土直播矩阵,打造“节令农耕+文化体验”的沉浸式营销模式。激活产业潜能重在要素聚合与业态革新,推动土地确权成果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化,以“生产托管+订单农业”破解小农户融入大市场的瓶颈。要打通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开发“银保担”联动的惠农信贷产品,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注入成长动能。当特色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当传统农业与现代要素碰撞激荡,乡村经济必将焕发澎湃活力。

在引育并举中厚植人才沃土。人才队伍如建筑之钢梁,勾连着乡村发展的天际线。要实施“桑梓人才回归计划”,建立覆盖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的技能培训网络,为返乡创业者定制“创业贷款+导师帮扶”等成长“套餐”。需要完善“县聘乡管村用”机制,推动医疗、教育等专业人才下沉服务,通过县乡岗位统筹破解结构性短缺难题。还要创新“候鸟型”人才使用模式,搭建院士工作站、产学研基地等柔性引智平台,让智慧资源如春潮涌动在希望的田野。涵养人才生态当在机制创新中持续发力,建立“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带项目”的良性循环,通过乡村创客空间孵化农旅融合、电商营销等新兴业态。完善乡土人才评价体系,对非遗传承人、农技专家建立健康的成长上升体系。当头雁领航与群雁齐飞相得益彰,当制度温暖与事业平台交相辉映,乡村人才振兴的壮美画卷必将渐次铺展。

(浙江省海宁市海洲街道党建办 陈曦)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