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壮阔航程中破浪前行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广大党员干部当以《规划》为“航海图”,以党建引领为“灯塔”,锚定目标、穿透迷雾、守牢底线,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壮阔航程中破浪前行。

以政治淬炼,锚定基层党建的“北斗主星”。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航船能否行稳致远,关键取决于基层党建的核心引领作用。一方面,要锻造“红色堡垒”,强化组织战斗力。在练强班子过程中打牢振兴“底子”,县级党委要进一步扛起抓党建、促振兴的职责使命。在选、育、留、用人才方面,要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制度优势,积极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等,为乡村治理组建人才“蓄水池”;另一方面,要激活“细胞活力”,织密党员服务网络。要深化党员联户网格化管理,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功能融入“最小治理单元”,以“敲得开每一扇门”为重要标准,以“乡音”“土话”为法宝武器,推动党员联系群众的“心连心工程”提速增效。

以智慧穿透,照亮多治协同的“治理航路”。面对乡村治理现代化新课题,既要破解传统治理的效能瓶颈,更需彰显新时代党员先锋队的政治担当。一方面要强智治。党员干部要争做“破冰者”,可牵头组建“数治攻坚队”,设立“党员技术特派员”,提升数字应用的方言、无障碍“适配力度”,帮助特殊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当前,随着国产AI大模型的横空出世,兼顾数据安全与多元功能的“AI+”乡村治理场景也已成为可能,正等待着广大党员干部去探索发现。另一方面,要全面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等制度,打造更多一站式综合治理中心,让优质法律资源向基层乡村流动延伸。在德治方面,要不断强化“比”“学”“晒”等激励机制“一字诀”,不断激发村民荣誉感和责任心,传播真善美、正能量。

以底线思维,标定平安风险的“预警红线”。发展不忘安全,是党员干部在乡村全面振兴实践中时刻不能抛弃的“底线思维”。一方面要前置防线,党员要勇当“瞭望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健全乡镇、村级应急管理协调机制和组织体系,让有班子、有队伍、有机制、有培训、有预案、有演练的扎实安全感全面覆盖百姓生活。另一方面,要精准防控,党员要善为“排雷手”。可推行“党员包案销号制”,建立“党员调解专家库”,采取“圆桌恳谈+模拟法庭”等方式,把“老大难”矛盾化解在田间地头,让党徽闪耀在最棘手的治理前线。还要坚持长效固本,党员敢做“守门员”。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要牵头制定村级应急预案,每一名党员都要对村级防火、防汛等预案做到了如指掌,学校等重点区域还要设置“党员监督岗”,充分调动“银发党员”等队伍参与平安建设,构建全天候、无死角的平安守护网。

(浙江省海宁市海洲街道党建办 朱一聿)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