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然而,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一些问题在个别地方依然存在,比如政策执行“冷若冰霜”、解决问题“疲于应付”、群众诉求“石沉大海”……
当人工智能风潮席卷当下之时,基层治理者可以在思维层面以此为鉴,寻求治理模式的“迭代升级”。作为一种系统性、本质性、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基层治理者在热闹、忙碌、复杂的工作中深入探究问题的核心,对随机出现的各类问题做系统的分析、本质的洞察、长远的规划,以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思维推动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
深度思考体现在对群众需求的精准把握上。基层治理的核心是群众,群众的真实呼声才是基层治理的“标准答案”。要切实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不如拖鞋下田与群众“握手言欢”,在各类表格中“辗转反侧”不如去街头巷尾做问卷调查。必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只有让群众对各类工作“听诊把脉”,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把最鲜活的声音转换成最有效的政策。要善于制造与群众“约会”的时机场所,不管是城市的社区街道还是农村的田间地头,不走出办公室就无法与群众面对面,不发出“邀请函”就无法与人民心连心。要善于搭建“周末议事厅”“线下朋友圈”等灵活多变的场所和平台,让群众充分表达意见,及时搞清弄懂工作中的堵点卡点,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深度思考体现在对问题本质的深刻洞察上。“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问题复杂多样。面对各种问题,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抽丝剥茧”中找准问题的根源。如果将问题简单切割并“逐题作答”,就容易让工作在“各自为战”中越陷越深。复杂的“硬件升级”背后是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繁琐的环境更新背后是人居品质的显著提升,基层党员干部要学会将问题由浅入深、系统归纳。基层治理的“卷面”上从来都没有“1+1=2”的送分题,只有学会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深度思考体现在对长远目标的科学规划上。一时一事易,持之以恒难。基层治理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党员干部要拿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少做急功近利的巧事易事,多谋功在长远的大事难事。要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所蕴含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方法,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理念开展工作,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指导工作,真正把当前的具体工作融入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大潮之中。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以人民的满意度为“第一标准”、“永恒标准”。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任何时代的任何问题,人民是不变的评判者,基层党员干部在脚踏实地的同时更要主动思考,在躬身实践的同时更要抬头远望,学会用“手中之笔”答“未来之问”,不断用实际行动兑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