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召开,再次彰显了党中央对基层减负工作的高度重视。基层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根基,是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会议精神,寻减负“良方”,让基层干部“轻履者行远”。
紧握权责归位“缰绳”,为减负破局开路。明确的权责边界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制度基石;合理的权责匹配是激发基层活力的关键所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基层减负工作安排部署,推动各地区积极探索履职清单动态管理机制,着力构建分层分类的责任落实体系。但要认识到,基层减负不是“一时之事”,要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权责”统一,持续强化基层主体地位。一方面,赋予基层相应权力,通过下沉服务、下倾资源,让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更有话语权和执行力;另一方面,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清晰界定基层组织基本履职事项、配合履职事项、上级部门收回事项“三项清单”,相应削减牌子制度、会议文件、报表材料等,让基层干部在清晰的权责框架内,聚焦为民服务主责主业,轻装上阵,稳步前行。
扬起作风改进“马蹄”,为减负提速增效。在实际工作中,应当严防“精致无务虚”、摈弃“纸面创新”,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民生保障、基层治理等实际工作,推动各项任务扎实开展,取得实效。为此,要通过教育培训积极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鼓励真抓实干,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以工作成果和群众满意度为评价标准,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激励担当作为,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工作要求,妥善把握“实事求是、依纪依法、容纠并举”原则,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让实干担当蔚然成风。
校准督查考核“车辙”,为减负清障护航。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是激发基层活力的有效杠杆,通过优化指标、核减频次,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让政策得以充分释放。为此,要聚焦基层减负工作要求,围绕优和减,提升质与效。要优化考核办法,通过“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基层看“成效”、看“潜绩”,同时,注重听取群众意见评价,确保考核结果真实反映基层工作实际;要精减考核内容频次,强化部门间沟通协作,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多部门联合考核,同类事项合并考核,让其真正成为选干部、促改革、抓落实的利器。
基层减负事关干部作风优化、民生福祉增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建立健全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让基层干部在广阔天地中大展身手,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磅礴力量。
(作者:刘小维,曲沃县委常委、曲村镇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