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须以辩证思维瞄准“靶点”治“痛点”,用真招实招为基层“松绑瘦身”、让干部“轻装上阵”。
“加减结合”增活力。基层减负,减负担是基础,增活力才是目的。只有该“减”的真正减下去,该“增”的才能真正多起来。要将基层所困、基层所盼作为切入点,紧盯文山会海老问题、新表现,杜绝“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现象,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激发基层干部真抓实干的热情,做到“减负”不减“作为”,让他们甩开膀子、迈开步子,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
“上下联动”促担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线“顺”才能“穿”针,责清才能实干。基层减负始于“线”、落于“针”,基层干部是“穿针引线人”。要按照全局所需、部门所为、基层所能,建立健全减压责任清单,注重部门联动,明晰权责边界,划分条块事权,让基层干部明白履职、专心干事。此外,还要在理顺职责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向基层放权赋能,继续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保证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基层办,减负和赋能双向发力,才能让基层敢干、实干,让减负减到实处、减出实效。
“点面发力”助长效。形式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既要紧盯痛点,立行立改、靶向整治,又要着眼长远,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要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向实处发力、凭实干说话,杜绝无关紧要的虚功,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从思想源头上扫清形式主义的“温床”。要建立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开展基层减负成效“回头看”,将基层减负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及时固化为制度规定,对整改不力者严肃问责,形成“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巩固提升”的良性循环,让减负成果真正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作者:郭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