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基。自古以来,人们就将正心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礼记·大学》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如果心术不正,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头脑如何聪明,知识如何渊博,不仅对社会无益,甚至可能成为危害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古人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看到保持本心对人生、对事业、对国家的重要意义,正心是关乎社会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秦始皇横扫六合,开疆拓土,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统一的王朝。本想传之万世,却二世而亡,其中的教训很多,与他焚书坑儒,未能及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稳定人心,也应不无关系。而大汉王朝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持续几百年的大统一王朝,与它在政权基本稳定之后,以儒家思想作为立国之本,来武装天下人的头脑,将纲常观念与积极用世的情怀,紧紧地植入人们的心灵深处,应该有着莫大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过分追求功名利禄,便会不择手段,更遑论期望他奉献社会、服务民生了。相传黄埔军校草创之初也有过一副颇有特色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到别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言辞虽直白,却蕴含深意。或许正是有此光明正大之心,使得那些学生军才在东征北伐中所向披靡,成为横扫军阀的中流砥柱。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特别提出“抱定宗旨”,即要求学生摆正思想,否则“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
所谓正心,就是要彻底地打碎名缰利锁,“不畏浮云遮望眼”,让思想保持清明。要有为,更要有畏,“举头三尺有神灵”,要让自己的所作所为时时刻刻接受监督,无愧于天地良心。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内阁大臣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原来由他推荐的茂才王密当时担任昌邑县令,前往拜见,深夜携十斤黄金来赠送恩人,被杨震坚拒。王密劝说,自己特意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来探望,确保无人知晓,请恩师安心接受。杨震则义正词严地教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不知?”最终让王密知惭而退。虽然历史未记载王密后来的立身行事如何,但他能够知耻,恩师的话语想必如黄钟大吕般让他格外警醒,至少后来没有成为反面教材。可见,长怀敬畏之心,对于正心何其重要。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更应深刻认识到思想文化与法治文化的重要性,全力塑造崇高的道德规范,在追求经济的同时,努力引导人们向真向善。(作者:易石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