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强调“严格控制对基层开展督查检查考核,精简优化涉农考核。巩固“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事项清理成果。清理整合面向基层的政务应用程序,持续深化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为推动基层减负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各地在大刀阔斧“瘦身”,做好减负上半篇文章的同时,应当善做加法,引导基层干部把履职足迹“加”到田间地头,把服务资源“加”到急难愁盼,把实干成效“加”到百姓口碑上,旗帜鲜明做好减负下半篇文章,坚定不移强化民生保障,增进民生福祉。
履职足迹“加”到田间地头,减虚浮之气。“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形式主义的“虚浮之气”往往源于与泥土的疏离,基层干部若困于案牍、浮于表面,便如同无根之木,纵有繁枝亦难经风雨。基层减负以精简报表台账为抓手,引导干部从“纸面留痕”转向“大地留印”,打破文山会海的桎梏,在稻穗麦浪间感知民生温度。把考核指标落到帮助解决群众困难和问题上,在田间地头、街巷烟火中练就实干为民本领。当干部放下会议纪要走进社区楼栋、将政策宣讲台搬到街角巷尾时,条文就不再是纸面上的印刷体,而是化作了邻里的热茶香、广场上的家常话。
服务资源“加”到急难愁盼,减空转消耗。“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资源投放若脱离群众需求的坐标系,纵有千万投入,亦如沙上筑塔。基层治理的“空转消耗”,本质是“供给思维”对“需求导向”的背离。整合资金、下沉服务,须以民心为尺:拓宽乡村公路,当直通电商物流断点的产业园区;增开医疗专线,当覆盖搬迁新区的服务盲区。数字化平台的“智能派单”固然高效,但比算法更精准的,是干部心中那本“民情账”,知冷知热的关怀,永远无法被数据模型替代。这种“加”的智慧,恰在于将有限的资源转化为无限的情义,让每一分投入都成为照进群众生活的光。
实干成效“加”到百姓口碑,减考核枷锁。“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考核指标删繁就简的背后实则是对“为谁而政”的深层叩问。当“群众满意度”取代“材料厚度”成为衡量标尺时,干部的视线便从汇报PPT转向了百姓眉头:不再纠结于台账是否精美,而在意承诺是否兑现;不再追逐显赫的数据增长,而专注细微的民生改善。这种转变是对上负责向对下尽责的坐标校准,减的是急功近利的虚火,加的是烟火人间的牵挂;破的是数字游戏的虚妄,立的是枝叶关情的担当。百姓心中那杆秤终将称出政绩里的民生成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