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平湖市当湖街道水洞埭社区的滨水广场,位于辖区最西侧,2005年建成,包含6幢楼,既有商业也有住宅用途,现有226户居民,常住人口超过500人。早期由于开发商和原物业公司管理不善,导致小区在绿化、停车及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基础建设跟不上需求,逐渐出现了诸如楼道杂物堆放、垃圾落地包装、僵尸车辆占据车位、高空抛物以及车辆乱停乱放等一系列问题。
为应对这些挑战,水洞埭社区结合红色物业服务,建立了三方协同机制——即由社区党委、业主委员会和新的物业管理公司共同参与小区事务的决策与执行。这一机制不仅旨在解决眼前的问题,更着眼于长远发展,通过组织居民代表召开协商会议,统一大家的思想,明确小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社区特别重视挖掘并培养热心的业主作为领袖,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小区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中来。在社区党委的指导下,滨水广场及时调整了业委会成员结构,选聘了更具专业能力和责任感的新物业公司,进一步理顺了小区内部的管理流程。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滨水广场逐步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绿净美的转变,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宜居家园。
(一)业主有为,环境焕新
自2021年起,为解决小区绿化缺失的问题,小区居民领袖邵兰英每年自发组织广大业主进行绿化带麦冬补植和高大树木修剪。以小区绿化提升破难为突破口,强化每周议事常态化监督管理,培育孵化了滨水广场“绿管家”自治团队,并成立了“互绿”志愿服务队,极大地提升了小区的整体环境质量。通过业主之间的相互监督和自我管理,如针对高层乱堆放问题结合督查、文明随手拍等手段将问题发到业主群,最终有效解决了困扰物业多年的高层垃圾乱堆放问题。六楼业主自发印制环保宣传横幅张贴在离该户最近的电梯口,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环保意识。
(二)协商有力,安全常守
为解决老小区消防安全隐患及电瓶车充电难题,滨水广场通过多方协同机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针对消防管网破损问题,居民领袖带领业主们自筹资金、自我整改,修复了消防设施。面对电瓶车充电难和僵尸车泛滥的问题,居民领袖召集业主召开议事协商会,共同讨论并制定了集中充电方案。在4幢架空层安装集中充电桩,并通过橱窗公示、群公告、楼道信息栏张贴以及上门宣传等方式同步推进。并对无人认领的僵尸车进行了集中处置,将集中充电时间限定为清晨6点到夜间12点,显著降低了夜间火灾风险。
鉴于小区商贸区占比大,且周边为学校,停车安全尤为重要。社区通过党建引领,组织业主参与智慧停车督促整改,经过十余次议事协商,达成了优化停车管理的一致意见。拆除了原有道闸,在地下车库入口处重新安装,缓解了入口拥堵现象。结合智慧停车要求,对整个广场停车进行了规范化改造,确保了消防通道畅通无阻,消除了安全隐患。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小区的安全性,也为居民创造了更加有序的生活环境。
(三)设计有心,空间活用
在社区党建统领下,小区利用4幢闲置空间配合打造红色物业、友邻议事及休闲娱乐的新阵地。当意识到座椅不足时,小区居民领袖邵兰英提出将石栏与绿化带杂石填充做成石凳。“填充物料哪里来?水泥怎么解决?”——1幢有家装修垃圾多,我去联系!物业公司管的另一个小区正在修路有剩余水泥,让沈经理去要……议事会上业主们“头脑风暴”,既解决了经费问题,又解决了阵地建设问题。此外,物业办公室也从最里面的6幢楼下搬到门卫处,既方便管理也方便居民办事,原来的办公场地则用于档案存储和会议接待。
(四)活动有味,邻里和睦
滨水广场在居民领袖邵兰英的积极倡导和物业公司的全力支持下,探索出了一条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促进邻里和谐的新路径。特别是在端午节期间,邵兰英凭借其社区威望,成功动员了小区内的热心居民和商户积极参与。物业公司积极响应,通过业主群、楼道长群、电话及上门排摸等方式向每家每户及商户发放“端午体验券”,并在小区入口和物业服务中心设置领取点,确保每位居民都能便捷地获取体验券。连续三届端午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增强了社区凝聚力,还为小区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居民们通过活动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活动期间,小区通过细致的组织工作,不仅摸清了居住情况,还增强了商户与居民之间的联系,为探索和实践新的服务模式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滨水广场小区不仅在硬件设施上实现了显著提升,在软件服务方面也迈上了新的台阶。社区党委、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以及广大居民之间的紧密合作,有力提升了小区治理效能,构建了一个和谐共治的新格局。未来,滨水广场将继续坚持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不断探索创新,致力于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浙江省平湖市当湖街道水洞埭社区 钱丹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