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刘建江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的历史方位中,新时代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如何校准人生航向并实现自我价值已成为当代青年必须面对的课题。解答这一问题,需要当代青年在把握历史规律和深化理论武装的辩证统一中探寻成长要诀。
厚植历史自信,铸牢新时代青年的成长基石
历史自信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一种建立在深厚历史积淀之上的精神力量。从五四运动的呐喊到抗日战争的烽火,从改革开放的艰辛探索到新时代的砥砺奋进,一代代青年用青春、热血和智慧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这种精神传承是当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力量源泉。
坚定历史自信,需要青年以担当之肩扛起时代责任。我们在故宫博物院看到“00后”文物修复师用数字技术重现《千里江山图》的绚丽色彩,在三星堆考古现场见证青年学者用三维建模技术解读青铜神树的神秘纹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正在发生,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以当代视角对文明基因进行解码与重构。当代青年要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领域贡献青春力量,用实干和担当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精研活用理论,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修养
理论修养是青年成长的必备素质。新时代青年,一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是要熟悉个人专业领域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青年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党的创新理论助力青年把握国家发展脉络与自身使命,专业知识指导青年进行实践工作。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进行碰撞,新时代青年开展理论学习要避免“辞典式记忆”,要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理论照进现实,抽象的概念就会转化为破解难题的思想武器。
思政课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关键一课”。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思政课”以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政课的学习中,青年们不仅能够深刻体会到国家发展的脉搏,而且能够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找到自己的行为标准,坚定理想信念。
如今,“大思政课”正在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将社会实践、社会热点等融入教学。青年能够通过思政课堂提升对复杂问题的认知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思政课沉浸式教学让青年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科技创新第一线感受思想伟力,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新时代青年需要以榜样为引,点燃奋进的火种。“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对于新时代青年来说,榜样力量不在于追求完美,而在于展现普通人突破自我的可能。新时代青年需要可见可学的榜样,那些真实可感的奋斗故事更具感染力。
在故宫修复师轻触文物的指尖,藏着对历史的温情敬意;在乡村振兴志愿者晒黑的脸庞上,映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芒;在航天工程师的演算稿纸中,写着科技报国的誓言……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新时代青年手中。当广大青年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征程,用创新思维破解时代课题,以躬身实践回应时代召唤,就能在广阔天地间书写更加精彩的青春答卷。
